馬上評丨在學博士研究生超60萬,如何提高博士教育質量?

近日,教育部召開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據介紹,過去一年,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成效明顯。目前,佈局了32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4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據悉,我國高校目前有博士研究生61.2萬人,成爲高校科研的生力軍。

2020年教育部等部門發佈《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以服務需求爲導向,合理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適度超前佈局,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近年來,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我國博士生招生規模首次超過10萬,爲10.52萬人;到2022年,我國博士生招生13.90萬人,三年間擴招32%。

如何在擴大博士生招生規模的同時,保障博士培養質量,避免發展博士教育刺激學歷高消費,是我國下一步發展博士教育必須直面的問題。

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23年,我國應屆博士畢業生達到7.52萬人;根據跟蹤的就業數據,到2023年8月底,40%不到的博士畢業生到高校和科研機構就業,超過20%的博士畢業生到企業就業。

這表明,發展博士教育,必須堅持“分類原則”,即要把博士分爲學術型博士和專業型博士,採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模式,不能都按學術型博士培養。這一方面需要社會轉變對博士研究生的看法;另一方面,要求高校要根據博士教育的不同類型,加強師資建設、課程建設,探索不同的博士教育評價體系。

對於博士教育,我國社會輿論普遍認爲,所有博士都是學術人才,博士畢業後要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對於博士畢業生到企業工作,還有人認爲是人才浪費。這是對博士教育的錯誤理解。事實上,從本科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都包含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兩種類型的教育,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也有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

其中,學術碩士、學術博士是普通教育,專業碩士、專業博士則是職業教育,後者旨在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但由於社會存在對職業教育的歧視,不少專業碩士點、專業博士點,對培養應用型人才含糊其辭,有的甚至就參照學術碩士、學術博士進行教育,這導致研究生教育結構和質量與社會需求脫節。本來應該成爲應用型人才的博士,按學術型人才培養,導致培養錯位與就業錯位。

去年12月,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要求大幅度提高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數量。這一方向是正確的,推進博士專業學位教育,關鍵在於要建立與之匹配的博導隊伍、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評價體系。

當前,一名導師既帶學術型博士,又帶應用型博士,怎麼做到根據不同的培養定位,制訂不同的培養方案?

總體看來,不少高校對授予博士學位的要求都差不多,包括在讀期間發表多少數量、檔次的論文,才能進行學位論文答辯,博士學位論文要通過盲審等等。博士生於是成爲高校撰寫、發表論文的主力軍。然而,這不但帶來博士培養的“唯論文”問題,也讓應用型博士培養和學術型博士培養大同小異。

培養應用型博士,不應該追求發表論文,而應該重視解決實際技術難題,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關。按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導致各學科專業的研究生人才培養都“理科化”,不重視應用、實踐,而強調發表論文,這種錯位要求,也令不少博士生論文負擔沉重,且對未來發展感到迷茫。

在博士招生規模每年超過10萬、在學博士規模超過60萬的博士教育新時期,必須形成不同類型博士的明確培養定位。要破除“高學歷人才=學術人才”的迷思,強化博士專業學位教育的職業實踐性,建設“理論+實踐”雙導師隊伍,推進產教融合,以企業的實際需求爲導向,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