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雙減”,課後服務這樣擴優提質——

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如何與課堂教學形成育人合力?課後服務怎樣落實“雙減”工作要求?學校如何統籌資源做好課後服務……近日,北京市召開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質量提升工作會,正式發佈《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工作指南(試行)》,推動義務教育學校構建高質量課內課後整體育人體系。從2023年開始,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統籌開展了課後服務質量提升實踐行動。北京市創新工作機制,將各區組建爲四個區域協作體,分別從“課後服務內容設計”“課後服務過程管理”“課後服務資源統籌”等方面進行了實踐經驗的提煉和分享。本期,我們特別邀請區校代表,分享其圍繞課後服務,實現多維育人、多措提質、多元協同的實踐策略。

依託特色資源提升區域課後服務水平

付樹華

北京市通州區教委副主任

“政府主導,學校主體,協同推進”是課後服務的基本治理模式。在北京市教委支持通州區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計劃的助力下,通州區教委從機制建設、資源統籌、各項保障等多維度,提升區域課後服務工作水平,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通州區結合區域實際,挖掘通州文化資源,構建具有通州特色的課程體系。

通州是千年古城,擁有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通州區依託大運河文化,啓動“運河少年行”育人工程,開發了“運河+”系列研學課程,打造了運河小圖靈、運河小工匠等特色品牌,推動通州特色課程進校園。

作爲城市副中心,通州將打造千年之城。通州的教育人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副中心千年之城發展成果惠及廣大師生。比如,去年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投入使用,通州區研發實施了“館院﹢”課程,讓學生走進三大建築開展主題式、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再比如,通州區結合區域產業佈局,開發了“產業﹢”課程,利用張家灣設計小鎮資源開發科技課程,依託臺湖演藝小鎮開發了藝術實踐課程,基於漷縣醫藥健康資源開發了健康課程等。像這樣的課程,全區有1700餘門。

通州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因此,通州區的課後服務資源通過線上線下交流,進一步輻射到了廊坊的北三縣,實現了資源的跨區域共享。

下一步,通州區教委將按照《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工作指南(試行)》要求,進一步健全管理制度,豐富資源供給,加強課程一體化設計,不斷增強課後服務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滿足學生髮展需要,促進教育質量持續提升。

山區學校豐富課程供給學生自主選擇課後“自助餐”

於海龍

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小學校長

作爲一所地道的農村小學,爲突破學生活動空間少、師資薄弱、人文資源缺失等諸多限制,學校張貼海報,聘請當地村民成爲學校“鄉村教育合夥人”,建立了校外教育資源信息庫,並有效鏈接鄉村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和產業鏈資源,最大化還原學生真實的生活。學校將原有佔而不用的教師辦公室、庫房改造爲創美、田園等六大工坊,分別對接當地產業,成爲實踐基地,開發了農場、動物園、遊樂園等學生實踐場域。

學校充分挖掘校內學習資源,打造了工坊、農場、動物園等36個學習空間。在課程設置上,學校將課後服務課程作爲課內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既重視教師自主研發的課程,也不斷引入校外優質課程資源。學校內部有31名教師參與課後服務,同時聘請15名校外教師,共同爲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

學校的課後服務時長爲2小時,採用靈活的長短課相結合的方式。課後服務課程內容豐富,涵蓋了學科學業、工坊社團、科技影視、體育鍛煉、勞動實踐、項目研究等多種類型。課程類型包含機器人編程、創客空間、戲劇、街舞、版畫、掐絲琺琅等36個模塊,每學期都會進行更新迭代。學生可以進行自主選課,實現了跨年級走班上課,一人一課表,參與率達到100%。

針對課後服務的教育評價,學校利用“智慧校園”平臺,每週一評。根據學校診斷報告顯示,學生對課後服務老師的喜愛、個別化關注和學習體驗等方面的評價數據都達到了94%以上。在作業個性優化方面,三至六年級的滿意度評分均在90%以上,展現了作業類型的豐富性、探究性和實踐性。

實踐需求導向優化課後服務管理

劉世濤

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黨總支書記

爲了保證學校的育人質量、爲每個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在啓動課後服務相關工作後,學校優化時間管理,爲教師生活、教學和專業發展提供更有效地保障。學校採取了彈性工作制的方式,將教師每天必須到校的核心時間與教師自由選定上下班時間相結合。

教師彈性工作制的基本操作方法爲:首先,第一節課,正副班主任之間可以協調好,沒有硬任務的教師可以推遲一小時上班時間;第二,增加存休獎勵;第三,推行正副班主任共同管理責任制、組長考勤負責制、教導處審覈審批制,並實行“三結合”;第四,遵循“必要請假原則”。

在開展“彈性工作制”時,學校注意避免“爲了調休而調休”,保證學校安排好的教科研時間、全體教師集會時間不調休。同時,學校對教師的兩類教研活動進行了合理安排:第一類是面向全體老師的培訓,固定在每週二下午16:00進行,參加課後服務的老師,學校採用錄頻的形式補會;第二類是通過調課的形式參與教研,由學科組長和年級組長統籌組內人員參加,或上午或中午或下午,避開個別教師參與課後服務的時間,有效保證了教師在校的教研活動時間。

教師彈性工作制帶來的變化不是一種課後服務的應對之策,而是在課上課後一體化的育人新生態建設過程中,由實踐需求撬動學校治理方式的調整和優化,這也是適應教育新質生產力而逐漸形成的新質生產關係。

創建“銜接-進階”資源鏈推進課內課後整體育人

陳金香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通州區第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

學校實施“發現教育”辦學特色實驗。在課內課後一體化設計中,形成“銜接-進階”的課內課後一體化育人圖譜;在貫通式培養中,學校一體化設計“發現教育”課程體系,形成基礎型、拓展型、發展型榫卯結構的課程育人系統。同時,學校對閱讀與作業進行系統的“課程化”設計和管理:一方面,在符合學生閱讀興趣、認知特點、閱讀規律的基礎上,學校建構立體化的閱讀課程,指導、鼓勵學生帶着問題、帶着思考,在“讀思結合”中開展讓圖書生長、讓圖書漂流等系列閱讀活動,以書爲光,引導學生看到全世界、全人類最美的經典,拓寬眼前的視野,培育寬廣的胸襟;另一方面,學校以學生爲主體,進行結構化的作業設計與作業評價,建立及時反饋和分層輔導機制,建立分層指導和小先生答疑機制,對作業進行答疑,爲“銜接-進階”育人奠定基礎。

課後服務課程重塑育人方式,依託“學科教學與課後管理的融通-同一課程在不同學段的融通-不同課程之間的融通-學校內外資源的融通”四個融通路徑,將抽象的育人價值進行“類型化”地開發與轉化,在“任務驅動-工具聯動-學科互動”中爲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菜單與任務清單,在課程選擇的差異性與課程實施的多元性中,形成微觀學生主體層面“一人一課表”、中觀學段定製層面“一月一走班”、宏觀學校統整層面“一體一成長”的課後服務生態實踐系統,在學生自願參加、自主選擇中,在項目式體驗與趣味性探究的課後“沸騰”場域中,爲學生的進階式培養提供科學獨特的路徑,培養學生興趣特長,鼓勵學生探索創新,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文字:常悅 張瑩

編輯:蘇珊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