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綠皮書:國家公園旅遊需要事業和產業兼顧

2018年1月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旅遊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旅遊綠皮書:2017~2018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預測發佈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的國家公園裡能不能發展旅遊?這個問題曾經有很多答案。《旅遊綠皮書》專題報告撰稿人蘇楊研究員指出,目前主流認識是“國家公園不是搞大旅遊”,這實際上是旅遊的詞義弱化導致的後果。完整的旅遊概念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旅遊包括了事業產業,事業部分是典型的以“爲人民服務”爲主體的活動,即便是產業,也包括了諸多對區域發展有全面帶動作用但又不會增加環境負擔的業態;另一方面,國家公園的旅遊以事業形態爲主,產業形態部分應以具有帶動作用的生態旅遊的方式進行。《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在保護的前提下,不僅國家公園內可以發展旅遊,國家公園外還可以引導鼓勵建設特色小鎮,以彰顯國家公園的全民公益性,並疏解國家公園內部客流過大帶來的影響。

與世界各國將國家公園作爲最重要自然保護地的同時作爲國民遊憩地的慣例一樣,《總體方案》也明確國家公園可以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開展自然觀光、旅遊。推敲起來,國家公園的旅遊纔是一種大旅遊,這個“大”包括大綜合、大學科、大投入。

大旅遊指的是涵蓋六要素、帶動一大片、重點在轉化的特色農牧業和高端服務業,而非靠簡單的門票索道收入就坐享其成的“詞義弱化的旅遊”。大學科是傳統上一般旅遊從未考慮也難以企及的。與國家公園的使命相對應,其科普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使得科技維度人文歷史維度的環境教育必然是多學科交叉且很多內容是創新的。例如,國家公園的旅遊業態與普通大衆旅遊存在顯著差別,內容方面不僅包括了觀鳥觀星及其他科普活動,還包括了與非政府組織、學校、志願者等的合作機制,這樣才能確保其體現全民公益性。而且,國家公園作爲頂級保護地,在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爲主的景區區內遊、區外住”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國家公園產品品牌增值體系真正將資源環境的優勢綠水青山)轉化爲產品品質的優勢並通過品牌平臺固化推廣體現爲價格優勢和銷量優勢(金山銀山),最終在環境友好社區參與的情況下實現單位產品的價值明顯提升。這個體系應該包括產品和產業發展指導體系、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產品認證體系、品牌管理和推廣體系,產品可包括農副產品民宿工藝品等,跨越一、二、三次產業,且可以在綜合的旅遊產業中整合三次產業。這種發展方式的空間基礎是特色小鎮,即整個品牌體系依託於國家公園周邊的特色小鎮,在這個範圍內實現全方位的特色發展。大投入不是投入在硬件上,而是軟件,不直接消耗性使用資源,要利用資源條件和信息實現轉化。而且,要從普通的旅遊轉型升級到這樣強調保護和體現公益性的旅遊,本身就是內容再造和產業升級,這需要資金扶持和技術扶持。國家公園的旅遊,很可能需要財政資金在前期支持,以形成綠色的、全面的旅遊業態。其中的產業部分,如果某處國家公園的市場環境較好,有可能自我維持;如果條件一般,仍然需要財政支持,即其並非一種真實市場條件下的產業。從美國國家公園的情況看也是這樣,真正遊客組織、收益較好的國家公園,只是少數。中國由於人口密度大,再借鑑法國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的經驗,有可能將國家公園的旅遊發展成業態更豐富、帶動能力較強、經濟效益好於美國的旅遊。

能帶動起這樣覆蓋廣泛卻又以“保護爲主”的旅遊,基礎是國家公園體制和國家公園品牌。國家公園體制在權、錢方面的制度保障使國家公園能實現生態保護、全民公益方面的目標,而國家公園品牌則可能真正成爲大旅遊的頂級品牌。這個頭號品牌不一定表現爲純商務角度的經濟報表數據,而要考慮其社會效益廣域廣義的經濟效益。

總之,如果事業和產業兼顧,且能依託國家公園特色小鎮和國家公園產品品牌增值體系,將真正的旅遊全面發展起來,國家公園與旅遊就能形成相得益彰的共生關係,在國家公園周邊也才能真正構建起共同保護的環境。

(參見《旅遊綠皮書:2017-2018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p56-5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