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若爲晶片侵臺 學者:全球計算能力將重挫37% 重建至少要5年

半導體晶片成爲中美大國競爭的戰場,許多國家與大企業被捲入其中,臺灣則是影響勝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圖/Shutterstock)

半導體工業在全球戰略競爭的重要性快速提升,已逐漸成爲共識,沒有任何商品能像半導體一樣具有改變全球經濟和軍事力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多年以來這個價值5560億美元的產業並沒有引起發達國家太多的關注,直到最近,晶片成爲中美大國競爭的戰場,許多國家與大企業被捲入其中,臺灣則是影響勝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失去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將影響全球37%的計算能力,而重建這個產業則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

《路透》在一則專題報導中引述研究外交史的學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的著作《晶片戰爭:世界上最關鍵技術的爭奪戰》指出,在經濟上很少有哪個領域的運作僅依賴於這麼少數的幾家公司:臺灣的臺積電生產世界上最先進的微處理器;荷蘭的艾思摩爾(ASML)壟斷製造最複雜半導體所需要的光刻機;存儲晶片市場則由2家韓國企業主導;另外3家總部位於美國的企業則掌控着半導體設計的軟體。

米勒在書中表示,美國及其盟國在半導體產業中居於主導地位並非偶然,在二戰後出現的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英特爾等矽谷先驅企業鞏固了美國的技術主導地位。此後這些技術外包到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隨着東亞經濟的快速成長,這些美國的盟友們更加融入以美國爲中心的經濟圈,韓國、日本、臺灣近數十年來先後出現了許多頂尖的半導體企業。

英特爾前老闆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曾對美國提出警告說,放棄製造業可能會因此失去製造能力。現在晶片製造業由臺積電與三星電子獨佔鰲頭,自然災害和疫情大流行也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被米勒形容爲「全球化出錯的完美畫面」。

美國最新的科技政策認清了晶片產業領導力薄弱和供應鏈缺失的問題,用大量的資金來支援新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而中國將這種科技禁運視爲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此投入數千億美元設法擺脫外國技術管制。米勒認爲,技術管制的作用不可能長期持續,必須加上貿易與投資以多管齊下,因此近期又增加了對人工智慧晶片的管制規定。

這場激烈的競爭,讓臺灣、韓國和日本陷入了尷尬境地,因爲中國是他們最大的貿易伙伴。但是米勒認爲,美國需要時間來恢復先進晶片製造業,禁運勢必影響到盟友的市場份額,一些美企往中國輸出晶片也會受阻,韓國、日本也不能在中國擴大產能或進行技術升級。此外,華盛頓和北京也還有一些更有侵略性的做法還未使用,例如強迫臺積電技術升級時必須在臺灣與美國同步進行,或是投資更多的晶片廠;中國則可以施壓外國公司將技術轉讓給當地同行,或是對蘋果等公司施壓要求購買大陸生產的零件。

米勒說,當然,中國升級半導體技術最快的方式是以武力入侵臺灣,一旦因戰爭導致臺灣半導體制造業停擺或破壞,對全球經濟將是一場「災難性的」事件,全世界的計算能力將因此減少37%,而重建臺灣晶片產能,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

米勒指出,中國入侵臺灣奪取半導體工業算是最極端的情況,一些投資專家和科技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認爲,臺海戰爭造成的風險太高,將會阻止華盛頓和北京的緊張局勢升級。不過,米勒強調,「這種想法太過一廂情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