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光纖陀螺儀技術突破 低成本飛彈時代 即將降臨

2022年8月4日,中國大陸從未揭露的地點發射了飛彈,它隨後在臺灣海峽進行了環臺演習使該地區的緊張局勢升至幾十年來的最高水平。(美聯社)

陸國防工業工程師說,晶片大小的光學型陀螺儀爲大規模生產低成本飛彈鋪平了道路。使用成熟的半導體制程來製作的光纖陀螺儀,可以輕易達到規模生產,可滿足武器製造商開出來的條件「進一步削減成本,縮小尺寸並大大增加出貨量,以滿足中國大陸軍方的迫切需求。」

根據《南華早報》(SCMP)1日報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西安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的研究資料顯示,這樣的晶片技術將可以將陀螺儀的尺寸縮小到一般產品的12分1,而實驗室測試表明,基於晶片的光纖陀螺儀(FOG)的精度超過了現行中國短程飛彈中所使用的主流陀螺儀產品,性能要好上約30%。

該團隊的高階工程師說:「在光刻技術的幫助下,數百甚至數千個光纖晶片(光纖陀螺儀),可以在1片晶圓上1次加工完成。」產品品質的一致性和規模生產的效果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他們說「傳統的光纖陀螺儀的製造模式將被顛覆」,該晶片是用248奈米(nm)的深紫外光(DUV)光刻製程製造的,這是一種已經非常成熟的半導體制造工藝,已經存在了二十多年。

據報導,美國政府正在尋求擴大針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制裁名單,以壓制DUV等舊技術。日本和荷蘭上個月同意加入美國的行列,禁止向中國出口DUV光刻機,儘管這2個國家的公司稍早表示,這一措施對擁有成熟技術的中國影響有限。

該團隊表示,248奈米的製造工藝比起新銳的製程,如7奈米的製程更加可靠,隨着中國晶片製造技術的進步,飛彈陀螺儀的成本和尺寸「有望在大規模生產中進一步降低。」文件指出「其他領域也將有巨大的需求,如民用航空、自動駕駛和智能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