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攤”撐起城市煙火氣——深圳街市消費調查

美團近日發佈的“五一”假期“吃喝玩樂”消費數據顯示,深圳本地生活服務消費居全國城市前十位。自去年躋身“消費萬億俱樂部”後,深圳今年全面實施消費擴容提質行動,不斷提升百姓消費意願。伴隨消費模式的多樣化,街市消費正在當地迅速崛起,成爲現代化大都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作爲城市消費生活的組成部分,市集、夜市、路邊攤等街頭經濟近年來發展快速,“淄博燒烤”出圈,“天水麻辣燙”接棒,人們對充滿變化的城市高性價比消費增添了新的期待。

每逢假日,漫步在深圳街頭巷尾、商圈廣場,美食街人潮涌動、“路邊攤”飄香四溢、戶外市集豐富精彩……人們放緩忙碌的腳步,選購點亮心情的鐘愛之物,與三兩好友在斑斕夜燈下暢飲歡聚,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拂去疲憊,積蓄能量。快節奏的現代化大都市因此平添了濃濃煙火氣和人情味。深圳的街市消費有多活躍?街市經濟又有怎樣的特點?城市又是如何促進街市消費可持續發展的?

一道亮麗風景線

夜幕降臨,深圳這座繁忙的都市展現出另一番風情:各式各樣的夜市如繁星般點綴在街頭巷尾,一字排開的攤位和檔口燈光交錯,來自五湖四海的小吃琳琅滿目,三五成羣的食客或邊走邊買,或坐在攤位旁邊吃邊聊,形成一道都市夜生活的亮麗風景線。

在深圳,不少夜市已有10餘年歷史,以寶安區鹽田街夜市、龍崗區羅瑞合夜市、福田區水圍夜市等最爲知名,許多市民會驅車20多公里慕名而來吃個盡興。

寶安區鹽田街夜市300多米的街上容納着90多個檔口,各色美食令人應接不暇;龍崗區羅瑞合夜市全長近400米,集聚着燒烤、麻辣燙、炒米粉、水煎包、涼皮、肉夾饃等攤車;福田區水圍夜市的攤位則在100多米的小道上擠擠挨挨,不但有小吃、涼飲,還有美甲美睫、小商品售賣等攤位,音樂聲、叫賣聲、交談聲、歡笑聲在人潮中流動。

“逛夜市最開心的是可以邊走邊吃,一路嚐遍喜歡的美食。”在龍崗區羅瑞合夜市上,市民劉思宇手提一份熱氣騰騰的肉夾饃,正在烤串攤前挑選愛吃的小串。她告訴記者,這裡的攤位價格比較實惠,一路吃下來花不了五六十元。

知名夜市人氣旺,規範運營的街邊擺攤點位也大受歡迎。在龍崗區阪田街道五和伍廣場旁邊,一字排開的擺攤檔口,在劃定的格子範圍裡規整地擺放着。每個攤車大小高低一致,上面貼有攤主健康證、姓名、電話及攤位主營品類等信息。見到“喜螺螺螄粉”攤主朱磊時,他正忙着準備食材、擺放桌椅,迎接客流高峰的到來。34歲的朱磊是去年12月首批進駐五和伍廣場美食攤的攤主,半年來生意越來越好,現在每天進賬接近3000元,且60%是回頭客。一個人忙不過來,他拉來兩個親戚助力,在附近又開了一家“分螺”攤。朱磊曾開過重慶小面、炸串、小龍蝦店,但經營壓力很大;如今經營食攤,前期投入僅爲4萬元左右,投入少、壓力小、心情好,對未來生活的信心也更足了。

記者在各夜市及攤點走訪時看到,下午5點前後,攤主們便開始準備出攤。香氣逐漸濃郁,七八點時已人聲鼎沸,不少攤主生意火爆,會經營至凌晨。經營夜市和擺攤的主力爲中青年,他們希望借這一“微創業”賺得第一桶金再謀發展;另有部分老年人想發揮餘熱,爲家庭增加一份收入。

在羅瑞合夜市擺攤的周慈平今年59歲,閒暇之餘在夜市賣烤腸。她和老伴分工明確,老伴負責準備食材、幫忙推車,熱情開朗的她負責待客。周慈平一邊麻利地翻轉烤腸,一邊介紹出攤收益和家裡情況:每天刨去成本能賺100元至300元。女兒女婿是雙職工,已在附近買房,生活壓力並不大。23歲的攤主樑博軒出攤僅一週,以前在酒店上班,收入較低且不自由,看到朋友在夜市賣烤麪筋每天進賬三四千元,他取經後決定試水。周慈平說:“現在一天最多賺100元,還在摸索階段,希望接下來把麪筋烤得更受歡迎,生意能越來越好。”

“隨着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火爆全國,擺攤經濟熱也‘燒’到了一線城市。”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二十一世紀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想表示,街邊擺攤消費價格較低,能讓市民享受更多實惠,是人間煙火和城市活力的體現。擺攤經營費用低,沒有鋪面租金和僱員工資壓力,船小好調頭,解決了部分羣衆就業難題,讓他們通過靈活就業度過緩衝期,蓄力再謀出路。

不過記者在走訪中也發現,流動擺攤帶來的矛盾和問題也不少,主要集中在擺攤者數量多,種類繁多;售賣貨品質量參差不齊,缺斤少兩現象也時有發生。但攤販缺少固定經營場所,監管部門難以對貨品及服務有效監管;攤主之間爭地盤,與周邊商鋪同品類競爭容易引發矛盾;煙氣升騰、油污垃圾滋生,影響到周邊羣衆正常生活。消費者起初圖新鮮,品嚐路邊攤很開心,時間久了相應投訴不斷增加。對主要承擔監管責任的市區兩級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部門、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工作站而言,在具體實踐中找到“管與放”的平衡,一直是他們努力的方向。

相關職能部門人士表示,外擺經營,管是前提,有序是基礎,在嚴管之下“疏導”才能推動可持續發展。當前,深圳執法採用“宣傳勸導+執法整治”相結合的方式,引導攤主規範有序經營,對拒不整改、屢次違規的商家與攤主則依照城市管理法規嚴格整治,宣教與查處並舉,讓執法有力度更有溫度。

特色市集添新意

擺攤設點不只服務食客,創新創意氛圍活躍的深圳還有一系列親民有趣、主題多元的創意市集活動,結合本地文化、產業特色和市場需求,引入創意設計、手工製作、美食文化等元素,將豐富多彩的市集與商圈、節慶、大型文體活動結合,形成連接市民羣衆美好生活、多場景多業態促進消費的組織單元。

創辦於2008年的T街創意市集位於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如今已成爲國內開辦週期最密集、場地設施最穩定的街區型創意市集,也是深圳重要的文化創意活動品牌。“我們每月舉辦2期市集活動,根據地點不同設有60個至88個攤位,目前已舉辦了260期。”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運營負責人莫舒敏表示,年輕消費者追求個性與自由,自有一套消費標準和生活方式。他們將T街創意市集與園區主理人咖啡店、文創商店、獨立書店等“非標”商業場景,以及展覽和音樂節等活動聯動起來,將整個街區打造成爲年輕人漫步城市、休閒娛樂的熱門打卡地。

16年來,T街創意市集作爲創意設計文化及產品的展示交易、交流推廣平臺,已服務超過1000個原創設計品牌與一批年輕的設計師、創意人、手工藝愛好者。一些原創品牌從這一平臺成功孵化,落地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發展,並走向全國。這裡鼓勵創意人“踢街”“踢場子”,以優勝劣汰的競爭意識推動創新,不少參與T街的人把這一出攤行爲稱爲“練攤”。從2014年起不定期參與“練攤”的老攤主馬玉萍如今已創辦了主打芳香療法的精油品牌Dr.Wong,在深圳開設了多家門店。馬玉萍說,T街對新老攤主秉持開放態度給予孵化機會,就像一個戰場。自己在市集上與有意思的人接觸,經常爲新的創作帶來靈感;很享受在這裡交朋友、練團隊、捕捉新趨勢新變化的過程。

在深圳東部消費中心龍崗區,露天市集正成爲政府搭臺,豐富消費場景、營造消費氛圍的必要載體。今年年初,龍崗區開啓全地域覆蓋、多部門聯動、多領域串聯的全年度美好生活節,以“場景+空間+地標+商圈+品牌”的多領域串聯策略,打造“深圳龍崗·美好生活之城”。今年“五一”假期,龍崗萬達廣場舉辦“龍崗好集了·國貨潮玩展”、2024龍崗首屆“大口麪包節”,國貨潮品、消費電子、特色麪包等點燃消費熱情;龍崗萬科裡廣場舉辦2024“享龍崗”深港臺潮創樂享周,以“創意街區、美食小吃、音樂表演”的組合,讓大家在露天派對中輕鬆樂享假期生活。

“市集活動貼近生活、氣氛輕鬆,是豐富消費生活、促進經濟活躍的有益補充。”“龍崗好集了”市集活動組織方、灣融文化(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劍南說,作爲龍崗區“美好生活節”活動中的子品牌,“龍崗好集了”彙集了百餘個智造、文創、食飲、手作類攤主資源,先後在龍崗區舉辦的消費、文化類活動中開設“龍崗有咖位”“龍崗C引力”等市集,營造閒適隨性、好玩有趣的交流互動氛圍。這些活動自帶社交屬性,更符合年輕消費者對不同社交消費場景的需求。同時,多頻次、拼塊式、小而美的戶外市集通常設置在購物中心、核心商圈、創意街區,有助於爲主流消費場景聚人氣、引人流,進而帶動多場景消費。

經過多年努力,深圳的特色市集品牌化運營管理模式已卓有成效。莫舒敏表示,16年來,T街創意市集對攤主及展銷產品一直有着較高准入要求,產品應爲原創或有合法授權代理,具有安全、高品質及創新創意性。市集舉辦期間有相應規範化管理機制,避免如擅自擺攤或拼攤、入選攤位遲到早退等影響消費體驗的情況。

疏導結合尺度明

記者在走訪中觀察到,人氣旺、質量高、發展長期穩定的市集、夜市、攤點等街頭消費業態均具有運營主體清晰、規範嚴格、准入標準高的特點,切中新生代客羣精打細算及社交型消費需求,在提供高性價比、沉浸式消費體驗的同時,激活了城市消費動能。

不過客觀來看,大部分流動攤點零散隨性,存在一定安全衛生隱患,影響到正常交通出行。記者在採訪時注意到,十字路口、地鐵出口、公園小區周邊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常有推車出攤者,有些攤車甚至擠在電動自行車停放區、紅綠燈導流島。該如何有效疏導結合,實現有序管理?對於常住人口達1700多萬人的深圳而言,無疑在城市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的《深圳經濟特區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曾引發一波關注,許多人以爲“深圳放開路邊擺攤了”。其實,該條例對商戶沿街外擺及攤販經營的規定很清晰:要求“商場、門店超出門、窗外牆擺賣、經營的,應當符合規範”“街道辦事處可以根據方便羣衆、佈局合理、監管有序的原則劃定攤販經營場所”等,以兼顧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城市整體市容美觀有序。不過,條例出臺後如雨後春筍般自發涌現的擺攤行爲並不符合這一要求,大多數市民及攤主並不清楚“放開”只限於“商戶沿街外擺”及“劃定的攤販經營場所”。

相關職能部門人士表示,商超及沿街門店經過申請報批後,在經營紅線範圍內以有序規範、漂亮美觀、乾淨整潔的方式合圍成外擺區域,既滿足了市民需求,又擴大了商家經營場地,在方便大家生活的同時活躍經濟;同時經營主體明確,監管可以跟上,從而實現多方共贏。

週末傍晚,記者在福田區水圍1368文化街看到,這裡的沿街餐廳大部分在店外有序擺放着桌椅,就餐者絡繹不絕,且未影響到行人。以東南亞菜爲主打推出創新融合菜的“碳水精英”店聯合創始人葉知時說,餐廳面積爲30平方米,室內僅能放5張餐桌,外擺可增加6張桌。外擺也將自家店與旁邊的酒吧和西餐廳連接起來,用餐高峰期3家店共享空間,彼此增加了客源和生意,也減少了大家排隊等位時間,消費體驗更好。

龍崗區五和伍廣場美食街還劃定擺攤經營範圍,由五和伍廣場運營主體、深圳市匯江實業有限公司主導管理,接受街道和社區監管。五和伍城市廣場店長劉波介紹,擺攤點建立規範管理機制,設置統一區域,要求攤點經營者實行登記准入制,在用電安全、食品衛生、環境維護、道路交通秩序等方面均對攤主提出嚴格約束要求,確保安全可控,責任到人。五和伍城市廣場還提供管理和保潔服務,確保攤位乾淨衛生,日常經營有序。

寶安區西鄉街道永豐社區新湖路美食街開展信用O2O可視化街區建設,通過接入互聯網實現線上線下互動,接受公衆監督。永豐社區黨委宣傳委員麥智怡說,消費者通過“企信寶”APP掃描二維碼,就可查看商家信用“家底”,對其服務進行留言評價。

李想表示,儘管人們對街頭經濟有期待,且這種補充業態可以部分帶動就業,但不同城市需因地制宜。目前,不少大城市依然明確對“擺攤經濟”說“不”。對常住人口達1700多萬人的特大型城市深圳而言,以有效組織和精細化管理,把握好接納和規範的尺度,滿足更多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值得關注借鑑的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發展路徑。 (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