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瘂弦溫柔串起文壇珍珠
文化部長李遠(前排右)、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前排右三)、文化部前部長龍應臺(前排左三)及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前排左二)等人,下午出席瘂弦追思會暨文學展。記者侯永全/攝影
「有一天我們不在了,語言仍是我們的化石。」瘂弦追思會邀來蔣勳、楊澤、陳育虹等多位詩人朗誦瘂弦詩作,歌手安祖還爲瘂弦名作「如歌的行板」譜曲演唱。蔣勳表示,很慶幸中學時代便認識瘂公,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學會其詩作中的「溫柔之必要」。
詩人陳義芝說,瘂弦是推動臺灣報紙副刊轉型的關鍵人物,他將副刊的作者和讀者,從文青擴展到社會各個階層。
一九八○年代的聯合報副刊,曾邀詩人楊牧和大明星胡因夢對談「中國電影有沒有希望?」邀作曲家和高凌風對談「流行歌曲何去何從」,邀臺大中文系主任葉慶炳和崔苔青對談綜藝節目。在瘂弦旗下工作多年的聯合報副刊前主任陳義芝說,瘂弦讓不同價值觀和階層的人用副刊對談,盼能解構舊思維、融合不同價值觀。
而當時的副刊「仿新聞版」跟着時事跑,中美建交第二天,登了一整版文人對國家的建言,諾貝爾文學獎公佈後,抓緊廿四小時黃金時間做專題。陳義芝說,瘂弦運用大量的「預告」和「編按」,向讀者解釋這些專題的意義和重要性。當時的報紙副刊「揹負爲讀者建構社會價值觀和社會觀的使命」,加上中時和聯合副刊良性競爭,打造「熱副刊」的黃金年代。
龍應臺透露,寫「野火集」時收到瘂弦來函邀稿,將稿子寄去後,瘂弦回信「犀利的留給友報、溫柔的留給我報」,溫柔地退了稿。她認爲瘂弦是一條線,將臺灣文學史上一粒粒的珍珠串起來,如果沒有他個人的魅力,這些珍珠將散落一地。詩人白靈表示,「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就是瘂弦對待朋友與作家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