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山:智能經濟對宏觀治理有三方面挑戰

12月28日,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本站財經、本站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3本站經濟學家年會”在北京舉行。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劉正山出席《日新爲道 智造領航》圓桌論壇。

劉正山表示,智能製造,是正在進行的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核心,也是今後數十年我國經濟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競爭地位的重要保障。同時,這也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的體現,即由粗放佔地的傳統制造業發展模式,轉換爲土地資源節約型的智能製造業的新型發展模式。因爲智能製造業依靠的是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可以採用線上與線下、跨區域等協同生產模式,而不是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的簡單增加。所以,大力推進智能製造業,在相當程度上也會改變現在的這種依靠土地財政、依靠房地產的模式。

劉正山指出,智能經濟對宏觀治理的挑戰可能在三個方面。

第一、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如目前東南沿海的智能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快速中西部。雖然我們提“東數西算”,但主要針對數據安全、能源消耗等方面的考慮,對西部相應區域並不能帶來明顯的經濟拉動作用。我認爲隨着智能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東中西、東北這種區域經濟的格局可能會加深,區域經濟差距有可能進一步拉大,對東北經濟振興、西部經濟開發等帶來挑戰。

第二、當前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與智能經濟有一定的距離。智能經濟涉及到各方面跨界的融合,也涉及到各方面的數據開放和共享,但是目前的體制依然存在相當程度的條塊分割,對產業融合、數據共享等帶來挑戰。

第三、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企關係等方面也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現在我們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非常正確的。實際上,智能經濟時代,企業的創新不斷,虛擬企業、遠程製造等新形態不斷出現,市場競爭的形式也更加複雜。這種情況下,更要防止的是政府失靈,而非市場失靈。政府應該更好的做好服務,與市場主體做好協同治理;要確實讓市場真正起決定性作用。

在談及平臺經濟時,劉正山表示,過去對平臺可能有誤解,對它的理解太狹義化了,只將它侷限在銷售領域,實際上有很多平臺的類型。智能製造是需要平臺的,它需要搭建創意的平臺、生產的平臺、銷售的平臺等等,可以是綜合的平臺,也可以是單一平臺,比如創意平臺。平臺的特徵,就是把相關各類資源整合起來,不僅可以減少生產費用,還可以減少交易費用。作爲智能製造業,儘管從產業分類上屬於第二產業,但我覺得不能只盯着第二產業,應該跳出來,放寬視野,比如第一產業的土地就可以作爲平臺,把三次產業都整合起來土地不僅僅是用來種糧食,可以劃出不同的區域,有的種糧食,有的種菜,有的育種,有的搞深加工,有的也可以搞廠房等等,這樣就可以實現三次產業一體化發展。實際上,在東部沿海的一些發達地區已經這樣做了,既解決了農業發展,也實現了鄉村振興,還推動了製造業的發展。所以我認爲平臺是未來推進智能製造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們應該鼓勵。

智能化對一些行業產生深了刻變革。劉正山稱,不能說人工智能發展、數字化發展之後就會導致傳統的人才不需要了,只不過對於某些新的行業而言,新型人才需求量變大;對於那些勞動密集型行業而言,各類人才需求量減少;對於某些被淘汰的行業,相應的人才會轉移到其他行業中,但總歸會被吸納,因爲經濟體需要各類層次的人才,而不僅僅是新型的或高端的人才。對於智能製造業而言,跨學科的複合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可能比較大。對於我們搞經濟學來講,不同的人才發展空間可能也不一樣,比如搞計量經濟學的、搞統計學的,將來的需求量會非常大,因爲這類與數據相關的人才,不僅是智能製造業所需要,而且可以跨不同的領域,適應能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