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降低公共風險是當前宏觀調控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

2月27日,在當前財政經濟形勢研討會暨2023年“企業成本和地方財政經濟運行”調研成果發佈會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劉尚希研究員表示,近年來,企業成本調研的主題一直在變化,但底層邏輯始終是風險邏輯,即基於不確定性的邏輯。

“過去,我們更多從確定性角度觀察問題,對風險不那麼重視,甚至有所忽略,當下,在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構建確定性,才能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如同在汪洋大海中,人類社會最早只是一艘小帆船,來個大浪可能就打翻了,但隨着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社會慢慢變成了一艘大船,承載能力有了極大提升,人類生存發展的確定性也提高了,但我們又要開始面對一個不確定性日益提高的世界。”劉尚希稱。

全球風險預期上升 經濟活動有所收縮

在當天的發佈會上,財科院對外發布了2023年“企業成本”調研總報告。該報告認爲,企業成本既包括由過去行爲所決定、可以量化和測度的歷史成本,也包括因外部風險因素內化而成的風險成本。2023年,企業成本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即全球公共風險水平上升,擡高了企業的風險預期。因此,降成本政策應從“歷史成本觀”轉向“風險成本觀”,尋找改善社會預期,特別是企業預期的可行路徑。

劉尚希解釋稱,在經濟學中,有一對基本概念即“成本與收益”,還有一對概念叫“風險與收益”。在市場競爭中,風險與收益相對稱,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成本與收益”是從財務覈算角度來看成本,如果從覈算角度轉換成預期角度來看,成本就變成了風險,或者說,成本是由風險變來的,就是風險的函數。

劉尚希認爲,過去的直觀理解是,企業的各種投入會變爲成本,通過投入成本獲得收益,其實這只是表象,企業投入的是風險,通過經營風險獲得收益,這在金融行業最爲典型。隨着經濟的金融化,這已經成爲普遍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成本問題都可歸結爲風險問題。

“對於企業而言,市場風險是蘊含着獲取收益機會的,遵守風險與收益對稱規則,即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但還有一種風險無法帶來收益,即公共風險,也可以說是宏觀風險。它可能來源於地緣政治衝突,也可能由各種政策的不確定性引發,這種風險不會帶來任何收益。從預期角度來看,當企業對宏觀風險的預期上升時,意味着其未來所有投入當中能帶來收益的部分會越來越少,行爲主體的經濟活動自然會收縮,供需之間的循環就會從正反饋轉向負反饋,造成經濟下行的壓力。”劉尚希表示。

降低公共風險 提高風險與收益的對稱性

劉尚希認爲,當前,要鞏固經濟復甦,增強內生動力,還要從預期上做文章,而從預期上做文章的關鍵是如何降低公共風險,這是當前宏觀調控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只有降低公共風險水平,讓企業在市場中按照風險與收益對稱的規則運行,更有利於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和優勝劣汰的功能。“所以,在制定各類政策時,必須從宏觀上考慮不確定性的問題,即如何在宏觀上注入更多確定性,讓企業能在市場領域,按照風險與收益對稱的規則去參與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那樣,市場活力自然就產生了,供需之間的循環自然就變成了正反饋。”

劉尚希進一步表示,風險預期是當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過去,學界對風險預期的研究一直侷限於微觀領域,宏觀領域沒有專門去研究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問題,或者說,以前的經濟學主要在假設宏觀確定性的條件下研究市場運行,但這種大背景現在已不復存在,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構建確定性,首要責任在政府。“企業就像一艘船,在一個不確定性的世界中航行,政府如何提供燈塔導航,如果燈塔是明確的,信號是清晰的,船就找到了方向,這就是爲市場、爲企業提供確定性,所有的政策都應當聚焦到這方面來。”

劉尚希稱,從風險角度來看,成本管理是企業自己的事情,不需要政府幫忙,政府要做的是,把企業面臨的公共風險最小化,增強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對稱性,經濟活動自然就會變得更有活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