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佩萱/當性侵被害人打破沉默

▲一場社羣網站上的「我也是」革命,讓這個世界瞭解到原來性暴力如此普遍。(圖/達志示意圖)

(編按:導演鈕承澤涉嫌性侵女工作人員,消息曝光後,社會及媒體開始將焦點關注在事發經過的細節,不免讓人聯想到之前「#Me Too」運動時,這些曾遭受性暴力對待的倖存者究竟是如何挺過外界壓力?又面臨多少自我懷疑的過程?)

●留佩萱/美國心理諮商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

「我覺得我一定有問題,不然爲什麼已經過了這麼久了,我卻還被影響?」這是我幾個月前剛接到的新個案,是一位正在讀大學的女孩。她五歲的時候,曾經被鄰居性侵好幾次,大學期間也遭受過幾次性侵害,也有過幾段充滿性暴力的戀愛關係。

「這是我的錯,我是一個很糟糕的人,所以這些事情纔會發生在我的身上。我覺得自己很骯髒,一點價值都沒有,根本沒有人重視關心我。我小的時候有跟爸媽求救過,但是他們卻什麼事情都沒做,還繼續跟那位鄰居很要好。」上大學後,她又再跟父母提起了童年時期被性侵的事情,但是她的父母卻很生氣地指責她:「爲什麼過了這麼久了還要講這件事情?妳就不能把它忘掉,好好過生活嗎?妳到底是怎麼回事,爲什麼還要去做心理治療?」

經過父母的指責,她對自己非常的生氣並感到挫折,「爲什麼我就不能好好克服這件事情,像大家一樣正常生活?爲什麼別人都可以做到,我卻辦不到?」

這位女孩就像個「教科書案例」,我在書上讀到的關於性侵受害者可能出現的情緒與行爲,都在她身上看到了。但是她不知道的是,她其實一點都不孤單,有許多人正在跟她一樣,被凍結在過往的性侵創傷中。

2017年,倖存者走到臺前

美國時代雜誌(TIME)每年年底都會選出在當年具有最大影響力的「年度風雲人物」(Person of the Year),一個多月前,2017年的「年度風雲人物」出爐,這次的風雲人物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羣人,「她/他們」是打破沉默的性侵倖存者。

回顧2017年,「性侵害/性騷擾」這些詞對你來說應該一點都不陌生。在美國,有衆多女明星勇敢站出來揭露了美國電影監製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害與性騷擾的行徑。在臺灣,人們也經常看到性侵害相關新聞:四月時,女作家林奕含自殺後,她的父母透露了她高中時曾被誘姦的消息;九月時,中山女高的學生們也揭發了學校老師性騷擾學生的行爲。

不只是這些電視上看得到的新聞,還有許多人──這羣打破沉默的人──他們在社羣網站上分享自身經歷過的性暴力。哈維性侵事件爆發後,一位女明星在她的社羣網站上寫下:「如果曾經遭受過性侵害或性騷擾的人,都能在社羣網站上寫下『我也是』(Me Too),那麼,或許我們就可以讓大家看見,這個問題到底有多麼嚴重。」

短短几天內,超過一千兩百多萬人,使用「我也是」這個標籤,在社羣網站上分享述說着自己曾經受過的性侵害與性騷擾。這些人來自世界各個國家,有女性、也有男性,他們有着不同的職業、不同的經濟地位、不同的種族膚色、不同的文化信仰,但是,他們都讓大家聽見他們的故事,他們是打破沉默的性侵倖存者。

我也是,但是我不敢說

這羣願意站出來的人,正是美國時代雜誌所選出「打破沉默者」,這些人可能是你我、是身邊親人朋友、以及你在社羣網站上看到每一位分享「我也是」的人。但是,這些說出來的人可能只是一小部分,還有許多曾經遭受到性暴力的人,他們可能害怕說出來、無法說、還沒準備好想說、或是根本沒有人可以說,因爲,沒有人要聽他們說。而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的雜誌封面上,除了五位女性外,還有一隻露出來的手,這隻手代表着那些無法爲自己站出來、無法說出來的倖存者們。

「當這些在熒幕光鮮亮麗的女明星們都不知道要找誰幫忙了,那一般人要怎麼辦?」時代雜誌的報導這樣寫着。的確,當一位清潔工老闆性侵時,誰可以幫她?如果她指控老闆,就有可能面臨着被解僱的危險;而她或許身爲一位單親母親,家裡還有三個小孩要扶養,怎麼能夠失去工作、失去經濟來源?

有許多像這樣的性侵受害者,恐懼說出來後會遭到報復、被同事排擠、失去工作、或是遭遇更多暴力對待,於是只好忍氣吞聲,繼續保持沉默,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一位接受時代雜誌採訪的飯店基層員工這樣說:「我一直不斷的想,我到底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或是穿着哪裡有問題,纔會讓對方覺得可以這樣侵害騷擾我,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在大家紛紛在網路上標示「我也是」時,我的另一位個案,一位經歷過性侵害的大學女孩,一直猶豫要不要在社羣網站上分享自身的經歷,因爲她不知道如果透露自己曾經被性侵害,大家看待她的眼光會不會改變?「我很擔心,『曾經被性侵過』會成爲別人貼在我身上的標籤。」她說。

說出來並不容易,可能會讓你面臨各種危險和威脅,或是衆人異樣的眼光。不僅如此,還有許許多多弱勢的族羣──像是外籍移工、新住民、兒童、或是身心障礙者,他們根本沒有語言或是管道說出來,他們是一羣只能沉默的性侵倖存者。

如何迴應性侵倖存者

一場社羣網站上的「我也是」革命,讓這個世界瞭解到原來性暴力如此普遍。當大家紛紛站出來述說自己的故事,也讓更多幸存者知道原來自己並不孤單,讓社會大衆瞭解並重視這個議題。而看着社羣網站上親人朋友們分享「我也是」時,可能會讓許多人很緊張,不知道該怎麼迴應──這樣的貼文我「按贊」好嗎?我該留什麼言讓對方知道我支持他?

當你讀到社羣網站上分享的性侵害經驗時,請不要忽視它。請記得,每一篇分享「我也是」的文章背後,都可能經過許久掙扎與猶豫,才鼓起勇氣把這些東西寫出來。當我們忽視、不去理會這些貼文,那麼我們就如同複製了這個社會一直以來對於性侵受害者的迴應──緘默不作爲、繼續容忍這些事情的發生。

所以,當你看到認識的人分享自身受到性暴力的經驗時,你可以表示你的關心或是支持,但請記得尊重對方的隱私,不要挖掘對方還不想分享的內容,因爲描述自身受害經驗也可能造成二度創傷。在做心理諮商時,我常常檢視自己和個案的對話:「我現在問這個問題,是在幫助個案嗎?還是隻是想滿足我的好奇心?」很多時候,我們詢問對方發生了什麼事情,是爲了自己想要知道細節內容,並不是爲了對方好。另外,也不要把自己當作對方的治療師或是告訴別人應該怎麼想,像是告訴對方「不要再難過了」、「都過這麼久了,你也都好好的啊」、「往好的地方想」。

你可以做的,是給予對方支持和關愛、以及足夠的隱私。如果是熟悉的朋友,你可以撥通電話,告訴他你支持且相信他,如果他想要找人聊聊,你都會在。如果對方與你分享了發生事情的內容細節,也請你保護他人的隱私,不要到處宣揚。請你記得,就算分享了過往被性侵或性騷擾的經驗,他們還是你本來認識的那位親人或朋友,那位充滿勇氣與復原力的人。

在「性侵」巨浪中,請好好照顧自己

2017年,不管是電視報章雜誌,或是各種社羣網站,都常常會看到性侵相關的新聞或是消息,對於一位曾經被性侵害的人,每一次接觸到性侵害相關消息,都可能像是巨大的海浪一樣,夾帶着過往創傷的恐懼、害怕、憂鬱,把自己重重壓倒。一位倖存者就提到:「看到這些性侵話題,我一方面很開心原來我並不孤單、大家開始重視這件事情。但另一方面,每次聽到別人提到性侵,都會讓我想到自己被性侵的過程,讓我好像又回到被侵害的當下。」

對於曾經經歷過性創傷的人,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都可以能會觸發創傷經驗,像是聞到與侵害者身上類似的氣味、遇到身材體型長相類似的人、看到與被侵害地點類似的物品或場景,以及,聽到別人敘說性侵害經驗…等等,都有可能讓人觸發創傷反應,回到被凍結在創傷的那瞬間。如果你是倖存者,而因爲這些性侵議題而產生情緒,請告訴自己「我不是反應過度或太敏感」,這是經歷過創傷的人會有的正常反應。

當性侵議題越來越被重視,你就更難不去讀到相關的資訊,因此,請你好好照顧自己。面對創傷沒有一定該有的感覺或情緒。一位性侵倖存者分享:「在讀到『我也是』貼文的時候,我的心情就像是坐雲霄飛車,從一開始感覺被激勵了、接着覺得自己很骯髒、然後洗澡的時候大哭、覺得非常的生氣。」不管你出現什麼情緒,請好好接納自己。

當你被觸發過往的創傷時,你的大腦身體就像是回到被侵害的那時候,這時候你可以做一些幫助自己穩定的技巧(Grounding Skills),像是做幾個深呼吸,或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所在的環境,像是說出看見的三樣物品、聽到的兩種聲音、感覺到的一種觸覺,這樣的覺察練習可以幫助身體回到當下,告訴自己「我現在是安全的」。如果性侵話題讓你產生非常劇烈的創傷反應,這也許是你的大腦和身體在告訴你,是時候處理過去的傷口了,你可以找一位專業的創傷治療師,幫助你治療。

2017年,一羣打破沉默者讓我們看見了性侵倖存者是誰──她/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人,是我們的親人、朋友、同事、或是兒女們。而新的一年,妳/你可以繼續當個打破沉默者,爲自己、爲親友、以及爲那些無法站出來說話的人。

熱門文章》►臺灣每天近157對夫妻離婚 分開後...小孩的需求「擺第一」►選邊站!爸媽離婚後你要跟誰? 當孩子成爲角力的棋子,傷痛「代代相傳」►別再叫孩子忍讓 好欺負的孩子不是乖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留佩萱「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