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廢棄做得到 5招讓塑膠從生活裡消失
文/蔡百蕙
有感於塑膠垃圾造成的環境危害,國內外有不少的零廢棄生活達人,已身體力行無塑生活多年,最知名的當屬美國的會計師部落客Beth Terry,她從2007年起撰寫部落格分享減塑妙招,後來迴響太好,擴展成更齊全的網站《My Plastic Free Life》,上面的減塑挑戰專區還吸引了許多來自英國、法國和新加坡等16國人士參與,定期每週上傳生活垃圾總量紀錄,互相比較、督促。
臺灣的零廢棄生活達人則有在臺中開貓旅館的呂嘉齡和她先生,從2016年1月份開始,2個人加7只貓一個月的垃圾量竟然只有「104公克」!(去年臺灣人均每日垃圾量是1.13公斤)
讓她下定決心展開零廢棄生活的是一趟澎湖之旅,「沙灘上看到很多保特瓶、塑膠袋、甚至連冰箱都有,」想到丟棄到垃圾通的垃圾都有可能出現在海里,讓她回來之後更有動力讓垃圾減量。
呂嘉齡認爲,過零廢棄的生活一點都不難,而且力行環保還可以省錢,「很多以前買的東西都夠用了,現在會因爲需要纔買,不再因爲想要而買,」每個月可以省下1萬5到2萬塊的開銷。她建議,一般人不妨以省錢爲動力嘗試零廢棄,會發現從省錢開始,可以有不一樣的生活改變,「當一個有意識的生活者,而不是當一個無意識的消費者。」
綜合她們與其他無塑生活多年的達人經驗,以下整理5個展開減塑(無塑)生活的妙招:
1、永遠記得自備購物袋
這大概是所有無塑達人的第一招起手式。人難免有時候會忘記或者進行不預期的消費,而面臨使用塑膠袋的狀況,建議在隨身包內攜帶可摺疊的輕小型購物袋,就可以避免不小心要用到塑膠袋的情況。
如果還是忘了或者購物袋竟然不夠用,請隨機應變,善用你的t-shirt或其他隨身物品,變通一下,很可能就找到其他的盛裝物品方式。
養成隨身攜帶購物袋的習慣之後,不妨挑戰下一步:「使用自備的食物袋」。
國人外食人口趨近8成,早、午兩餐的外食族更突破千萬,平均每人每天有1.2次的外食機會,外帶食物時,如果買的是湯湯水水,大概至少會拿到3件塑膠(內袋、外袋和封口繩),紙製的便當盒和湯碗內層還有一塑膠淋膜,無法回收,湯碗還會附上一個塑膠蓋。
外食可自備的食物容器選擇非常多,可使用不鏽鋼或玻璃餐盒、矽膠食物袋和可重複使用的天然蜂蠟保鮮膜等等。
攜帶個人可重複使用的水瓶,出門前先裝滿,不論在辦公室或健身室,往往很容易隨時補充。建議選擇不鏽鋼、玻璃或陶瓷材質,不僅易於清洗,盛裝酸性或高溫的飲料也不會產生毒素。
自備水瓶不僅僅是爲了友善環境,更有利於個人健康。瓶裝水使用的保特瓶在運輸的過程中,可能受到陽光照射或高溫影響,釋放出塑化劑等有害物質。
習慣攜帶水瓶之後,不妨試着減少飲用其他的瓶裝飲料,市面上的茶飲、可樂和果汁等等,都裝在全新的塑膠瓶裡販售。臺灣人年均用掉45億個保特瓶,即便只減少1成、等於4500萬個保特瓶,也是極可觀的減塑量。
3、自備飲料杯、餐具和吸管
比起瓶裝水,自備飲料杯的減塑量也非常可觀。據統計,臺灣人每年喝掉10億杯的手搖飲、6億杯的外帶咖啡(冷飲杯還要用到塑膠杯蓋),建議外帶咖啡或飲料時,自備可重複使用的飲料杯。
如果一開始不容易記得或者臨時想喝,無塑生活達人Terry建議,可試着循序漸進,她當初也是從要求店家不給杯蓋和吸管開始,現在則是如果忘記自備杯子,就強迫自己去找可以提供馬克杯或玻璃杯的飲料店,透過這個略爲麻煩的過程,讓自己下次記得自備杯子。
此外,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發表的2015-2018之淨灘廢棄物數據,「吸管」已連續3年穩坐檯灣海廢十大排行榜之第3名(每撿拾1萬件海廢中,就有近1300支吸管),臺灣人一年的實際消耗量則是30億支。目前市面上已開發出不少的替代品,玻璃、不鏽鋼、竹子或紙吸管都是不錯的選擇。
可隨身攜帶的餐具則選擇更多,耐用的不鏽鋼等之外,也有麥梗等製成的可生物分解餐具。要淘汰每年用掉的45億雙免洗筷並不難。
廚房是家中一個充斥塑膠用品的角落,各種食材的包裝往往免不了用到塑膠袋。幸好臺灣還算相對容易找到傳統市場,可自備容器輕易買到無包裝的新鮮蔬果以及肉品等食材,回家料理一頓減塑大餐。
如果要進一步做到無塑,還可以自備容器到無包裝商店採購,食材之外,連清潔劑都可以用多少買多少。
新北市三重區的老社區裡就隱身了這樣一家無包裝商店「Unpackaged.U」。創辦人黃尚衍是位7年級生,在2年前以減少浪費爲初衷,開了這家店,無論是個人盥洗用品或保養品、調味料、零食或柴米油鹽醬醋茶,希望大家用多少、買多少,不要浪費,要求顧客自備容器,連帶地也減少了垃圾。
去年7月底,「Unpackaged.U」公佈了開店一年的成果報告:「捨棄以往的消費模式後,各位U粉一同爲地球減少了近2000公斤的垃圾,包括1060公斤的塑料、450公斤的鐵鋁、400公斤的玫璃,還有塑膠淋膜紙器14公斤。」在粗淺的數字之外,也看見了顧客對惜物和永續概念的支持。
個人衛浴用品中第一個被檢討、也可以輕易做到無塑的就是牙刷。以平均3個月換1支來計算,全臺灣每年丟掉1億支以上的塑膠牙刷,最容易減塑的小動作就是改用竹牙刷。
如果到浴室檢視一圈,會發現更多消耗性的個人衛生用品,都不免用到塑膠,要進一步挑戰減塑,很多達人會連牙膏(用小蘇打粉等取代)、沐浴乳(改用香皂)和洗髮精(用洗髮皂)都全部換掉。
香港的環保工作者Natalie就是其中之一,她研究以不同的100%天然食材,例如橄欖油、精油、鹽和果皮等自制洗髮水已經6年,期間也不時開工作坊傳授如何裸制洗髮水,但她坦承,自制洗髮水其實頗爲複雜,「因爲頭髮很敏感,小小的環節出錯就變成災難,」即便當面在工作坊中傳授,也要用足1個半小時仔細教學她才放心。
她最後的建議是沒時間上課學就去裸買,自備容器去購買無包裝的天然洗髮精。
要減塑看似麻煩,卻也沒有想像中的困難,當然,幾乎每個無塑生活達人都建議,減塑要循序漸進、不逞強,才能夠貫徹到底,而不是中途放棄。如果覺得減塑生活很孤單,想讓減塑生活更有趣,可以考慮加入「不塑之客」臉書社團,近20萬個成員,每天都有許多「不塑之客」分享各種輕鬆做到的減塑生活實踐。
聰明的人用加法追求人生,智慧的人則用減法享受人生,知道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一層層去除,只留下需要的,少了造成煩惱的慾望,也利益了共生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