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產業將繼續承壓,2023與2024的汽車供應鏈

2023年中國汽車行業在跌宕起伏中前行,零部件領域也發生了不少令人記憶猶新的事件,讓人們觸摸到產業變革新形勢下那一次次有力跳動的脈搏。這一年汽車零部件企業並不輕鬆,在全球經濟疲軟的大背景下,它們需要努力維持現有業務和現金流。同時面對汽車產業的快速變革,爲了在激烈的競爭和未來的比拼中不掉隊,零部件企業要主動出擊,推進轉型。

2023承壓,轉型活下去

中國汽車零配件目前正在處於轉型階段,企業的主要戰略不約而同地聚焦在覈心零部件的國產化中,圍繞汽車電子系統、汽車半導體芯片以及發動機組的研發投入不斷擴大,對核心零配件製造廠商的投資金額也在近兩年不斷加大。

但是內燃機業務權重的下降就意味着相關崗位減少。汽車行業向電動汽車轉型,車企繼續削減內燃機汽車相關的研發項目,導致內燃機相關產品產能過剩。舍弗勒早早就宣佈了1300人的裁員計劃。大陸集團也削減汽車部門的部分工作崗位,裁員數千人,以節省開支。佛瑞亞也關閉了一處座椅工廠並裁員500多人。固特異則在歐洲、中東和非洲裁員1200人。早前採埃孚也傳出消息將於2024年底關閉德國蓋爾森基興工廠,未來該工廠的約200個生產崗位將會消失。而博世也對外證實計劃裁員1500人,以適應汽車行業技術和需求的不斷變化。

從舍弗勒到大陸集團,從博世到採埃孚,一衆傳統汽車零部件巨頭在2023年瘦身過冬。一衆國際零部件大廠雖然財大氣粗,但也同樣很有危機感,它們希望通過大刀闊斧的調整和重組,重新校對航向,向着它們認爲正確和有“錢”景的方向前進。

其實今年車市價格戰席捲了一整年,價格戰帶來的不僅僅是產品售價的降低,其背後是汽車全產業鏈的降本壓力。在車市價格戰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整車廠裁員、降薪乃至倒閉的新聞已屢見不鮮。供應鏈企業裁員、轉型、關停也時有發生。極度內卷之中,“銷量數據很熱,市場感受很冷”成爲今年車市獨特的現象,寒氣由市場向整車廠再向供應鏈企業層層傳導。

通過裁員降本的同時,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們也在積極調整業務架構,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數十年來通過交叉持股形成固定小集體的日本汽車行業正在尋求鬆綁。豐田汽車、豐田自動織機、愛信已經敲定出售各自持有的部分電裝股份;電裝則出售其持有的日野汽車、豐田合成、愛知制鋼、東海理化股份,並減持豐田自動織機和愛信股份。通過減少交叉持股,可以賦予各廠商更大的經營獨立性,同時爲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籌集資金。

2024奔跑,緊抓新能源

汽車零部件行業是支撐汽車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汽車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汽車零部件行業的走勢與汽車行業直接掛鉤。

現在國家正在想方設法提振消費,汽車消費是重中之重。按照中央的要求,近來一些地方已經陸續出臺鼓勵汽車消費、調整優化汽車使用環境的政策。新能源汽車自然是受鼓勵的重點對象。2024年新能源汽車的總銷量有望在1200萬~1300萬輛之間,增速雖比2023年有所回落,但市場份額將升至40%左右。2024年中國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也有望達到60%,再創歷史新高。

新能源汽車行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對核心零部件的需求也迎來高速發展期。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高速增長將大幅帶動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發展,市場增量空間較大。未來採用輕量鋁合金材料或高強度鋼材料成爲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生產工藝的發展方向。目前輕量化零部件的應用趨勢明顯,鋁製汽車零部件等輕量化產品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且市場發展態勢良好,相關的行業將在汽車輕量化趨勢中顯著受益。

爲滿足人們對汽車安全性、操作便利性、娛樂性日益提高的需求,汽車及汽車零部件行業向電子化、智能化方向的發展趨勢日趨顯著。汽車電子技術也正被廣泛運用在汽車的動力系統、底盤系統、車身控制和故障診斷以及音響、通訊、導航、自動駕駛等方面,保障整車安全性能的同時增強了汽車駕駛的娛樂性。未來,新能源化、輕量化和智能化將給汽車及汽車零部件行業帶來新的技術突破窗口和業務發展機會,市場潛力巨大。

其實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市場容量巨大,行業內企業數量衆多,與國際零部件龍頭企業相比規模普遍較小,呈現小而散的市場格局。現在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數量保守估計在10萬家以上。但這些企業的集中度比較低,前30家零部件集團企業產值僅佔全行業的20%,未形成壟斷性競爭格局。但現在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結構調整重塑,發展也逐步成熟,行業集中度也在逐步提高,未來零部件供應商也將呈現集團化、集中化的發展趨勢。

現在中國已經成爲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也在不斷加碼中國市場,它們正在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本土化,以更好地適應新的需求。以採埃孚爲例,其積極在華投建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爭取電驅動大單,去年7月份採埃孚宣佈追加投資1.5億歐元,在武漢建設汽車安全氣囊生產基地及研發中心。採埃孚有意擴大在中國的銷售額,並希望到2030年,在華營收佔其總營收的比例上升到30%左右。

其他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也加緊在華投建新項目,其中包括新建工廠、擴建生產線、設立研發中心等。例如,博世在蘇州投資約10億歐元,打造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製造基地,主要服務中國市場。大陸集團中國區智能製造創新中心也落地長沙,常州工廠啓動三期擴建項目,曲阜工廠啓動二期項目。

多數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對於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空前高漲,同時也有意在中國市場向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快速轉型中獲益,尋求增長新機遇。

百姓評車

汽車市場正在往電氣化方向轉向,零部件廠商和整車企業一樣也需要在前沿電動化投資與現有內燃機業務之間尋找平衡點,在高利率、地緣政治不確定、全球經濟下行等多種不利因素下尋找業務平穩及生存之道。

但是在零部件行業,海外企業依然是佔據市場主流位置。我國汽車零配件市場供給仍高度依賴歐美、日本等國家或地區,這也反映出國內零部件企業還有着很大的進步空間。只有國內汽車零配件行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突破水平不斷提高,國產汽車零配件才能逐漸取替進口件,以後大家養車也有望更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