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市:紅色“新”動能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實踐

岳陽晚報全媒體 記者 袁碩望 通訊員 陳林

近年來,湖南省臨湘市以黨建爲引領,聚焦基層治理痛點難點,通過機制創新、服務升級、資源整合和科技賦能,探索出一條“紅色動能驅動、多元主體協同、民生服務暖心”的基層治理新路徑。在社會工作視角下,臨湘市以“三長制”爲基礎、新業態羣體爲紐帶、智慧平臺爲支撐,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爲鄉村振興和城市精細化治理提供了鮮活樣本。

機制創新:黨建引領下的組織力提升

基層治理的核心在於組織體系的完善和治理效能的釋放。臨湘市通過“三長制”(片長、組長、鄰長)的深化與拓展,將黨組織嵌入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白羊田鎮以“片—組—鄰”三級聯動爲抓手,選拔578名熱心鄰長,實現“每天一關注、每週一過問”,年均化解矛盾170餘件,服務覆蓋1.3萬居民。這一機制不僅解決了鄉村治理中“線長面廣”的難題,更通過“微心願”收集和“微服務”落實,將黨建觸角延伸至羣衆家門口。

桃礦街道黨工委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將黨建工作貫穿於基層治理的每一個環節。通過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街道在社區全面建立黨支部,在樓棟成立黨小組,實現了黨的工作全覆蓋。同時,街道堅持黨對“羣英斷是非”工作法的絕對領導,以社區黨組織爲主導,構建起基層羣衆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矛盾糾紛調處新平臺。這種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模式,切實發揮了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戰鬥堡壘作用。桃礦街道還通過廣泛吸納各類人才進入“羣英庫”,形成了多元化的治理力量。這些“羣英”包括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員、社會賢達、專業調解員、法律明白人和法律工作者等。他們憑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爲基層治理注入了強大的智慧力量。街道還結合黨建“三長制”工作,將“羣英庫”中的成員合理安排爲片長、組長、鄰長,並明確其具體職責,讓他們成爲政策的“宣傳員”、民意的“收集員”、工作的“推動員”、惠民政策落實的“監督員”和矛盾糾紛的“調解員”。

在新興領域,臨湘市創新行業黨委管理模式,組建電子商務、物流運輸等4個新業態行業黨委,覆蓋全市12個綜合行業,並通過選派30名“兩企三新”黨建指導員,下沉企業提升黨建標準化水平。此外,社工站服務項目的重新立項(預算414.6萬元)進一步強化了政府購買服務與社會組織協同的機制,推動基層民政服務專業化、長效化。

服務升級:從“暖心驛站”到“民生共同體”

社會工作強調以需求爲導向的服務供給。臨湘市針對新就業羣體“喝水難、休息難”等痛點,整合總工會、城管等部門資源,建成39個黨羣暖心驛站和5個貨車司機紅色之家,累計服務戶外勞動者8900餘人次。這些陣地不僅提供歇腳充電、醫療急救等基礎服務,還通過“暖‘新’課堂”開展安全培訓、心理輔導和電商技能培訓,覆蓋超1800人次,有效提升新就業羣體的職業素養和歸屬感。

在特殊羣體幫扶上,臨湘市引入社會資本打造4個社區幸福食堂,覆蓋6600餘名老年人;聯動青年志願者協會爲218名事實孤兒提供學業幫扶和心理疏導,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關愛網絡。這種“服務即治理”的理念,將民生需求轉化爲治理效能,彰顯了社會工作的價值導向。

協同共治:新業態羣體成爲治理“生力軍”

新業態羣體既是服務對象,也是治理主體。臨湘市通過“社區吹哨、黨員報到”機制,吸納200餘名網約配送員、快遞員擔任“流動網格員”,累計收集社情線索217條,化解糾紛23起。例如,40名外賣小哥兼任“基層治理觀察員”,利用“走街串巷”的職業特性,成爲社區安全隱患排查和民情反饋的“移動探頭”。

同時,臨湘市推動新業態黨組織與村(社區)結對共建,引導浮標電商企業深入鄉村開展直播助農,2024年舉辦185場助農直播,帶動農產品銷售1030萬元。這種“黨建+電商+集體經濟”的模式,不僅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更以產業融合激活了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

科技賦能:智慧治理的臨湘實踐

數字化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關鍵抓手。臨湘市在坦渡鎮試點“數字鄉村”系統,整合智慧黨建、網格管理等7大模塊,通過AI攝像頭實時監控重點區域,成功化解信訪積案4起、矛盾糾紛20餘起。公安部門則構建“巡防+技防+羣防+宣防”四網體系,2023年刑事、治安案件發案率分別下降42%和31.4%,公衆安全感提升8%。

此外,“紅色議事廳”“移動辦公桌”等創新舉措,結合12345熱線和羣英調解機制,實現矛盾“抓早抓小”、問題“一網通辦”。科技與治理的深度融合,讓臨湘市在風險預警、應急響應和公共服務中更具精準性和前瞻性。

成效與啓示:從“臨湘經驗”到“治理範式”

臨湘市的實踐表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需緊扣三個關鍵,即組織力築基,通過“三長制”和新業態黨建,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網絡;服務力暖心,以民生需求爲導向,將“小服務”轉化爲“大治理”;協同力破局,激發新羣體、新技術、新資本參與,形成多元共治生態。

2024年,臨湘市黨員幹部開展“微服務”1.1萬次,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2445項,羣衆滿意度顯著提升。這一成效的背後,是黨建與社會工作的深度融合,是制度創新與人文關懷的雙向發力。

臨湘市以紅色“新”動能爲引擎,通過機制、服務、技術和主體的系統性創新,將基層治理從“管理”轉向“共治”,從“被動響應”升級爲“主動服務”。其經驗爲同類地區提供了重要借鑑:唯有堅持以人民爲中心、以黨建爲引領、以社會協同爲支撐,方能破解治理碎片化難題,書寫新時代基層治理的“楓橋經驗”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