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芳專欄》文創,須先知「文」再談「創」
《封神》劇組。(圖/翻攝自微博)
電影是重要的文創產業,大陸春節檔向爲衆目所囑,單一市場14億人的體量,創造的利潤與議題着實可觀。今年春節檔文創的意味愈濃,有「哪吒2」被塑造成全民狂歡的追求,有「封神2」延續第一集的熱度,也有金庸小說新編的電影。
然而,由於「哪吒2」票房的成功,致使許多掩蓋在市場狂濤下的問題也被大家忽略,道門中人對「封神2」的品評正透露了一端。
「封神1」被大家批評的,是一些神仙的形象類如西方大力士或復仇者聯盟,不明白中國神仙世界與西方神話世界的差別,裡面的人物自然就少了一般意像中的道骨仙風,就連魔妖,也缺乏如何遁入魔道的觀照。
「封神2」受到的批評更多,原來,「封神1」裡原始天尊這層次的「先天尊神」仍有着中國傳統的仙人樣貌,以此,作爲對手的通天教主,也就非一介魔頭而已。但「封神2」裡,通天教主形象就是個東方版的「佛地魔」,上位的「尊神」如此,下位的魔家四將也就變成傻呼呼的巨人了。
同爲文創,同樣取材古典小說,「黑悟空」則是個截然不同的成功例子。遊戲裡,它不只將歷史造極的古蹟、雕塑、壁畫一一呈現,每個段落的文字拈提也充滿哲思,在這樣的背景下,四大天王—也就是《封神榜》中的魔家四將,乃就有着巨靈之威。兩者的差別真不可以道里計。
緣何如此呢?談悟空,《西遊記》的靈魂在哪?總須觀照一下,如果只是志怪小說,原不必如此通篇大論。
《封神榜》呢?一樣,若只是一些神仙彼此看不順眼地鬥來鬥去,也不必如此長篇大論。一般來說,封神榜的文字並不上乘,情節也無出奇之處,它的關鍵就在「封神」二字。全書在道教與民間信仰上,將中國神仙體系作了梳理,也反映了明代「三教合一」的宗教狀態。正如此,一般雖認爲此書乃許仲琳所作,道門中有人還是相信它的作者是陸西星—道教內丹派東派的創始人,因爲這書是從道教角度來談神仙系統的,不只禮樂之制的儒家周代,其循環輪替系依道教神仙意旨而定,連佛菩薩也出自道教。
所以佛教的文殊菩薩在《封神榜》裡就是文殊廣法天尊,普賢菩薩是普賢真人,觀音菩薩是慈航道人,準提菩薩是準提道人,連西方教主阿彌陀佛都變成了接引道人,總之,佛菩薩在民間被廣泛信仰的,皆出自道門,其後纔在西方開啓聖教。從這一角度而言,《封神榜》有類似《老子化胡經》的作用。「老子化胡」,意謂老子西出函谷,入天竺爲釋迦。《化胡經》歷史上約有10個左右的版本,卻在佛教大盛下基本亡佚,而《封神榜》不然,它巧妙嫁接,讓佛菩薩都出自中土,道教的位階也就自然地在佛教之上。
歷史中的佛道頡頏,與儒佛相抗不同,後者的儒家總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場力排佛教此「外來」異說,從世間法來非議出世間法。但由於都提超越之道,佛道之爭則是位階之爭。唐後佛教大盛,道門相對隱微,其上者如內丹南派的張紫陽、北派全真教的王重陽固倡「仙佛合宗」之說,但一般道門仍難免於誰高誰低之辨,而《封神榜》神仙系統雖龐雜,有些也不符道門的傳統認知,卻因綜和了民間信仰,就在此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此,以原始天尊在道門位階之高,你怎能輕易讓祂法力盡失,而書中對手的通天教主形象就如佛地魔呢?
也所以,此片上映後道門才抗議不斷,說到底,即便你沒有道教信仰,既談文創,總得先知「文」,再談「創」吧!而相比於日本,這文創上根柢的不足,卻正是兩岸目前所共有的。
(作者爲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