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女爭一男,憑啥它不被罵還評分9.0?

爲什麼說,這是真正的女性劇。

林依晨攜手許瑋甯再演“情敵”,賀軍翔、劉若英、謝盈萱齊聚一片。著名編劇徐譽庭新作《不夠善良的我們》(後文簡稱《我們》)現播四集,豆瓣評分8.5飆升至9.0。

編劇筆力令人驚歎,驚於精準的洞察和臺詞,嘆於...這顯得內娛更不爭氣了...

當內娛還沉浸在僅粉絲可見的現偶/古偶爆劇時,臺劇不止是next level了,直達「top level」!

“「快樂」是用「痛苦」累積來的,那麼有沒有可能是我們誤會了自己?我們真正熱愛的是痛苦。”

“我好久好久沒有那種「好快樂」的感覺了,大概是因爲我不知道還可以追求什麼。所有的一切都還不錯啊,只是有點累?有點煩?”

故事的開篇是一位中年已婚女人的自白,工作婚姻雙重穩定的簡慶芬(林依晨飾)卻也被困在“穩”中,她的生活沒什麼意外和波折,但同時也沒什麼驚喜與情趣。

精準的洞察和臺詞,搭配淡淡的訴說感,這種細膩的味道真的很像臺版《我的解放日誌》,甚至戲劇張力上更強烈一些。

簡慶芬決定給自己找一個假想敵,樹立“過的比她好”的目標,擁有了新目標,就會有新痛苦,從而有新快樂。

她選擇了老公的前女友Rebecca(許瑋甯飾)。社交平臺上Rebecca過着與她截然不同的人生:事業有成,自由職業,存款高達1800萬新臺幣(約407萬人民幣);交往了小男友,仍享受着愛情的激情。

可這些,僅僅也只是社交平臺上的她。實際上Rebecca也擁有着自己的困境,1800萬隻是她能50歲退休的存款目標、小男友也是假的。她感受着社會對獨身大齡女性的惡意:吃飯只能做吧檯;得力助手要辭職,還說“我不想成爲Rebecca”。

倍感焦慮和孤獨的她其實也羨慕簡慶芬展現出的溫馨日常,二人看似是平行線,但都是彼此理想的存在,“得不到的纔是更好的”,是人的通病。

關係微妙的對照組,體現了不同女性的不同困境;多視角的敘事方法,讓觀衆設身處地地理解了“不要美化自己沒走的路”;插敘+倒敘,讓信息量如此大的故事高效輸出。主創團隊功底之深可見一斑。

單從設定上看,《我們》似乎在女性覺醒的風潮中精準踩了各種雷。例如:兩女爭一男的三角戀、有「綠茶」嫌疑的女主角、甚至,洗白“第三者”......

但爲什麼它很少被攻擊,反而還被封爲“真正的女性作品”呢?我想原因有三:

女性的本體地位強化

很多內地劇中,女性的存在只作爲推動故事發展的工具人。

她們死於謀殺,是案件的線索、是父親堅持獨身破案的原因;

她們嫌棄男主,嫌他醜/嫌他窮/和他兄弟在一起,是男人發奮圖強的催化劑。

總之,她們很重要,但只是作爲工具的重要,主體性的故事卻不被表達。甚至有些電影只刻畫男主,還敢打着“女性題材”招搖撞騙。。。

而在《我們》中,兩位中年女性是故事的絕對中心,故事都以她們的主觀視角出發。反而男性某種程度上變成了折射或外化她們的內心的工具,打破了男凝下的敘事慣性,實現了“男本位”到“女本位”的調轉。

塑造了真實立體的女性形象

馬伊琍說她的團隊曾以不夠“可愛”爲理由不同意她接一個心儀的角色。

這似乎是內地劇女性塑造的困境縮影:只有長相貌美、實力強勁、性格完美的女性才能當大女主,如果犯錯就被審判甚至全盤否認。

可女人首先是個人,一個正常人必然是有陰暗面的。

同樣是犯錯,爲什麼我們總對男性的卑劣面格外寬容,因爲他們的人性陰暗面總是通過各自途徑向外輸出,不斷被世人看到並理解。而看到,是理解的第一步。

《我們》中的兩位女性都展現了各自的脆弱和不討喜的一面,甚至還有不道德的閃念,可就是這些不正確但真實的閃念,才讓她們是活生生的人。因爲我們的善與惡都不徹底,所以纔會痛苦,纔是人。

展現了女性困境

寫出《零諾》的女性小說創作者行煙煙曾在影視文化類播客《展開講講》中分享,她認爲區分“真正的女性題材”和“性轉版男人故事”的關鍵在於:是否展現了女性困境,女性唯一擁有男人不曾有的東西就是“女性困境”。

簡慶芬和Rebecca雖然看似完全兩種人生,但都經受了社會結構性的壓力,不同的是具體的壓力源而已。所以《我們》設置爲了兩種選擇下的女性對照組並不是讓女性去反思自己的選擇,相反,是通過這種痛苦去映射乃至反抗造就痛苦的整體社會環境。

以簡慶芬的一句臺詞爲例,婆婆總是隨意出入她家,她說:“根本就是覺得這房子是她(婆婆)的。”

婆媳矛盾下是婚姻制度以及世俗成規對女性的不公,社會潛意識裡認爲房屋主人是男方,女性雖然看似有了小家庭的生活空間,卻從未真正獲得過安全感和歸屬感。

近幾年,臺劇一直在現實主義題材特別是女性題材上持續發力,《俗女養成記》、《她和她的她》、再到今年《不夠善良的我們》,不斷地令人驚喜。

臺劇是信任觀衆的,編劇們不遺餘力地在作品裡放入自己對時代的新觀察新觀點。哪怕這些觀點可能還沒被認證,會有輿情風險,但他們仍然在試圖和觀衆對話。

臺劇承擔了文藝作品探討時代熱潮情緒的責任,並且收穫了觀衆熱情的反饋,這印證了一個道理:觀衆是有腦子的,分得清優劣,看得懂表達。

所以,所有影視製作者們,不要小瞧觀衆啊!!讓我們吃點好的吧!!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 豆瓣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