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全國人大代表鄭月明:加強“禁塑令”執行落地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

本報記者 羅輯 北京報道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明主題,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中國經營報》記者日前獲悉,針對生活、生產不同場景,全國人大代表、聯泓新科董事長鄭月明在2024年全國兩會帶來了加大禁限塑政策執行力度、提升煤化工產業整體綠色發展水平等建議。他提到,傳統塑料製品不可降解,不僅侵佔土地,污染土壤、水體、空氣,更會引發深層次的生態危害。近兩年,塑料消費悄然擡頭,建議採取加強“禁塑令”執行和監管力度,加大對限制領域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產品的處罰力度等舉措。同時,在“雙碳”目標下,建議支持煤化工產業與綠氫、天然氣耦合發展,提高碳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嚴防塑料消費反彈

隨着國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傳統不可降解的塑料製品在生產和生活中被廣泛應用併產生了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不僅持續危害我國的淨土、碧水和發展生態,也對環境和人民羣衆身體健康造成長期不利影響。

2020年,被稱爲“史上最嚴禁塑令”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佈。《意見》明確指出,到2025年,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主要商貿場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內容。

在《意見》出臺後,各地政府陸續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明確了“禁塑令”的實施範圍、時間表和責任主體。同時,在傳統塑料製品的消費場景中,多方合力,着力推動了環保產品對傳統塑料的替代,禁限塑措施取得了一定積極成效和突破。

然而,近兩年來,“禁塑令”輿論熱度下降,國內市場對傳統塑料製品消費習慣有所反彈。

“我們走訪發現,國內多數大型商超雖然在結賬處提供付費使用的可降解塑料袋、環保布袋等,但在生鮮果蔬等區域仍提供大量傳統塑料分裝袋,且不限量免費供應。多數小型商超、農貿市場、外賣包裝等仍以使用普通塑料袋爲主。”鄭月明提到。

進一步觀察,他發現目前出臺的“禁限塑”相關政策措施中,暫還缺少有效的激勵、處罰和糾錯機制,消費層面缺乏倒逼淘汰壓力,部分禁塑工作沒有落到實處。同時,雖然近年來我國可降解塑料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技術瓶頸問題逐步解決,產業規模顯著提升,產品性能不斷優化,競爭力明顯增強,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具備了大規模推廣應用的條件,但是,可降解產品市場推廣力度不夠,需求不足,導致行業開工率不高,影響了企業研發創新的積極性,不利於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此背景下,他建議,加強“禁塑令”執行和監管力度,提高日常執法檢查、不定期專項抽查等頻次,禁止傳統塑料進入禁限塑終端消費領域,加大對限制領域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產品的處罰力度。同時,壓實地方政府屬地責任,將“禁塑令”的實施成效,作爲評選文明城市、衛生城市、旅遊城市的評價指標。並進一步完善可降解產品標準體系,加強產品質量檢測認證和標識管理,促進市場健康發展。此外,支持可降解產品的回收和處理,優先在文明城市、衛生城市、旅遊城市和旅遊度假區、風景區設立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分類回收設施,建設集中堆肥處理場。從而切實保護生態環境,防治塑料污染。

推動煤化工與綠氫、天然氣耦合發展

除了“白色污染”問題外,減碳也是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一大核心議題。

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能源稟賦的基本特徵。近年來,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迅猛,積極探索以煤炭爲原料向下遊延伸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穩步提升,已經成爲最重要的煤炭資源轉化途徑。不過,煤化工合成化學品過程中普遍存在“碳多氫少”、碳氫比不匹配的問題,導致碳排放量較大。例如煤制甲醇(CH3OH)過程中,甲醇合成氣要求的氫碳比約2.05—2.15,但由於煤炭氣化後一氧化碳(CO)含量較高,氫氣(H2)含量較低,合成氣必須經過變換調整碳氫比,多餘的碳無法參加反應,最終以二氧化碳(CO2)的形式排放。要減少碳排放,需要向反應體系中補充氫元素。

鄭月明提到,氫氣、天然氣均是能夠和煤炭合成氣很好適配耦合的原料。通過與碳多氫少的煤炭合成氣耦合,可提高碳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但目前綠氫(由太陽能、風能、核能等再生能源製造的氫氣)製備成本較高,供應有限,主要依靠風電、光伏製取,產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有較強的地域限制。同時,我國天然氣整體資源不足,優先作爲城市燃氣、工業燃料使用,政策上限制天然氣作爲化工原料。

在此背景下,他建議,支持煤化工產業與綠氫耦合發展,支持綠氫技術開發和項目建設,降低綠氫成本,提高供給能力。同時建議支持煤化工產業與天然氣耦合發展,提升煤化工產業整體綠色發展水平。在國家規劃的煤化工聚集區,支持煤化工企業根據所在區域能源特點,因地制宜探索減碳方式。在天然氣供應較充足的非煤化工聚集區,支持現有煤化工企業在不增加煤炭用量的前提下,採用與天然氣耦合技術,實施技術改造,降低碳排放。

(編輯:夏欣 校對:顏京寧)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