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 全國人大代表張翼:建議未來十年,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上漲一倍
本報記者 索寒雪 北京報道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翼接受了《中國經營報》記者的採訪,他表示,今年將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爲主,重點關注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的相關問題。“建議自‘十五五’規劃開始的未來十年內,使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實現倍增。”
目前,我國建立了兩大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其中,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據瞭解,當前城鎮職工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3500元左右,而全國1.78億人在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領取待遇大約月均223元。
讓農村老人能夠依靠養老金維持基本生活
“目前農村居民主要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退休之後每月只能領取200多元。”張翼說。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達到22%,全國養老金領取人口數量超過3億人。
“對於農村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而言,每月僅220多元的養老金難以保障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城鎮職工退休人員的平均養老金是城鄉居民平均養老金的十幾倍。”張翼說,“這種差距拉大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也凸顯了儘快提升城鄉居民養老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口而言,尤其是對農村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人口而言,當前只靠領取待遇很難維持其基本生活,老年農民仍然主要依靠子女養老。我們需要通過制度建設,通過基礎養老金加個人繳費、加各級政府補貼的方式,實質性地提升居民養老金的待遇水平,以此拉動內需,促進國內大循環的正常進行。”
面對這種情況,張翼建議,如果從今年起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爲止,每年將個人的基礎養老金部分每月提高30元,那就可以在10年內實現基礎養老金的倍增計劃。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現在起到2035年,如果每年將居民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部分的每月領取待遇標準提高30元,考慮到物價上漲等因素,到基本實現現代化時,我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部分領取標準將增加到每月近500元,再加上居民個人賬戶的資金積累,居民養老保險的待遇標準可以提高到600元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農村老年人口就可以結合房前屋後的蔬菜、土地流轉收入和零工收入,維持基本的老年生活。老年夫婦兩人領取到的待遇,按照當前的不變價格計算,如果達到1200元左右,其基本生活就能夠維持。”他說道,“在中央財政收入較樂觀的年份,可以多增加一些,在中央財政收入稍微緊張的年份,可以適當控制增加額度。以逐年增長,小步快跑方式,隨國力而改善農民到達退休年齡的領取待遇。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盡力而爲、量力而行的原則,最終讓農村老年人口同步分享改革開放成果,同時也有助於減輕其子女的養老壓力,一方面促進青年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另一方面讓青年進城農民工敢結婚、敢生育,從各方面釋放消費潛力、拉動內需。”
爲保證倍增計劃的實施,張翼建議:按照當前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配置,在財政運作方式上,“在中西部地區,每年提升所需要的資金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擔。在東部地區,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各承擔50%。比如說,每年增加的費用,中西部地區每月增加的30元,全部由中央財政撥付;東部地區經濟條件與財政收入相對較好,由省級財政負擔一半,中央財政負擔一半。”
加大相關補貼政策激勵力度
此外,張翼還建議,要以各級政府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補貼激勵居民提升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部分的金額。
他說:“現在農民或農村戶口的參保人員主要選擇較低繳費檔次繳納居民養老保險,這對未來很難形成保障機制。如果農民按期繳納,不斷保,那麼地方政府就應加大激勵力度,提升扶持標準,形成誘致性制度變革趨勢,依據地方財力而建立健全符合高質量發展的個人繳費與地方政府補貼體制機制。只有制度設計合理,農民纔會產生繳費積極性,才能在改善當前生活品質的前提下對未來進行全生命週期的保險投入。如果個人繳費部分再加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地方政府的補貼有所提高,則農村居民中的老年人口在領取退休待遇時,就能夠逐年提升,並維持制度運行的可持續性。在2035年,如果個人繳費積累的部分在領取待遇時能夠提升到一定程度,則屆時農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狀況就會改善很多。”
把農民轉化爲市民,參與到保障程度更高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中,可以標本兼治。
與此同時,張翼還建議要加大農民工的市民化程度,使更多農民工及其家庭能夠參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
“現在每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數增加1000多萬,但這還不夠,因爲我們現在有將近3億農民工。其中約1.2億是本地農民工,1.7億是流動農民工。”張翼說,“我們可以通過養老保險的體制機制改革,推動3億農民工中那些收入相對較高的人口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逐漸轉化爲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等到2035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就會減少,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領取人數就會增加,這會大大改善老齡化進程加速背景下老年人口的生活質量。”
讓農民工享受基本均等化公共服務
針對目前養老問題的緊迫性,張翼說道:“當前,我國正在從以人口數量增長爲主的人口紅利階段向以人力資本爲主的人口紅利階段轉型。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有所降低,佔比仍然較大。但在每年新增的勞動參與人口中,大學生已經成爲主體。這就是說,我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人力資本已處於快速提升通道。現在的農民工中,大學畢業生所佔比重每年都有提升。因此,從現在起到2035年,我國仍然會處於城鎮化速度較快、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參保人數迅速增加的時期。這個時期,如果利用好人口轉型所形成的人力資本紅利,我們就能夠在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中搞好社會保險建設,以養老保險的改革積極應對老齡化,以全生命週期的人口福利管理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從而更好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他建議,“要讓農民工在什麼地方就業,就在什麼地方參加養老保險,並在什麼地方均等化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均等化地享受教育資源的基本公共服務。”
張翼認爲,未來,我們小學階段的學生數量是在下降的。城市裡面的教學資源豐富,城市人口出生率下降,適齡生源下降,這會空出很多學位。這正是我們因時制宜地推進改革的時候。我們應加快改革步伐,在解決隨遷兒童在遷入地的義務教育問題的過程中,推進解決其接受高中階段的受教育和參加高考的問題,形成在哪裡上學就在哪裡參加高考的制度。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的加快,會減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壓力,那時,伴隨參保人數的減少和領取待遇人數的減少,我們提升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的能力會更強,辦法會更多。縮小城鎮職工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差距的可能性也會更大。
據悉,當前中國的城鎮化率約爲67%,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到203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預計達到75%。
張翼認爲,“如果我們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節點,達到75%的城鎮化率,也使75%的就業人口加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框架,那麼,我們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成色就會更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領取待遇就會更高。”
(編輯:杜麗娟 審覈:張榮旺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