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再提高,未來調整將更科學

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養老金問題亟待重視。202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其中在完善社會保障和服務政策方面,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

界面新聞注意到,此前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也對基礎養老作出過規定,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

“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再次上調20元,這是改善民生、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最直觀表現。”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北京銀安養老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棟向界面新聞表示,這一調整將直接提高城鄉老年人的養老收入。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翼也對政府報告中提到的這一表述持肯定看法。他告訴界面新聞,若從今年起到2035年,每年將個人的基礎養老金部分每月持續提升20元,或在財政收入較好的年份提升30元,就可以在10年內實現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的倍增計劃。

養老金在總收入中的佔比持續增加

“在當前的養老金體系中,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制機制相對比較健全。然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領取待遇卻相對較低。”張翼指出,參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人羣中,其主要羣體是農村居民,對於年滿60週歲的待遇領取人來說,當前的220多元的領取標準還是比較低的。

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是我國社保基礎養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是主要面向未就業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由政府主導,符合條件的人員自願參保,採取個人繳費、政府補貼、集體補助、社會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方式,實行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待遇支付政策。

據相關數據顯示,當前城鎮職工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3500元左右,而全國1.78億人在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領取待遇大約月均223元。

此前在1月17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發佈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1031萬人,首次突破3億人。從年齡構成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2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5.6%。

談及農村老人養老困境,張棟認爲,主要體現在服務保障和經濟保障兩方面。“首要且直觀的問題是服務保障的不足。”張棟指出,當前,衆多農村地區普遍呈現出空心化趨勢,村莊居民結構老齡化顯著。而這導致了一個嚴峻的問題:老年羣體在家中往往缺乏照料,特別是那些身體狀況欠佳的老人,他們大多隻能依靠自己。更令人擔憂的是,隨着他們身體條件的日漸衰弱,未來誰來承擔他們的養老服務,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次是經濟保障的問題。張棟表示,“根據我們過去幾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特別是近年來的統計結果,農村老年人的主要收入來源發生了一些顯著變化。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爲例, 勞動收入是當時農村老年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子女贍養緊隨其後,而農村養老金則位列第三。然而,近年來這一格局逐漸改變,養老金在總收入中的佔比持續增加,而勞動收入和子女贍養則相應減少。這一趨勢反映出農村養老金正在逐漸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界面新聞注意到,從2014年7月1日起,基礎養老金的發放標準經歷了首次上調,從原先的每人每月55元增加至70元。在2014年之後,基礎養老金又經歷了多次調整,具體調整時間和標準因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財政狀況及政策差異而有所不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到2024年爲止,全國最低標準已經達到了每人每月123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基礎養老金上漲了20元,漲幅達到19%以上,成爲近年來漲幅較大的一次。

不過,張棟也表示,雖然農村養老金的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整體而言對老人的幫扶作用仍然比較有限。

張棟主要關注人口老齡化和養老金融領域。張棟稱,以基礎養老金爲例,儘管每年都有所上漲,但全國平均水平仍然較低。除卻北京和上海等特大城市,其他地區的農村養老金水平大概每月200多,甚至有些地方還不到200元,“對於農村老年人來說,保障力度還是存在較大的不足。”

“如果僅僅依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來維持生活,目前確實難以滿足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張棟分析,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來源往往更加多元化。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擁有土地,土地養老作爲農村傳統的養老方式之一,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傳統的子女贍養模式依然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支撐。所以,在農村,老年人實際上是依靠多種渠道共同來維持其基本生活的,無法完全依賴養老金。同樣,在城市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也難以完全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隨國力而改善領取待遇

“城鎮職工退休人員的平均養老金是城鄉居民平均養老金的十幾倍。”張翼表示,這種差距拉大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也凸顯了儘快提升城鄉居民養老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要通過制度建設,通過基礎養老金加個人繳費、加各級政府補貼的方式,實質性地提升居民養老金的待遇水平,以此拉動內需,促進國內大循環的正常進行。”張翼說。

界面新聞注意到,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張翼建議,未來十年,每年通過將個人基礎養老金部分每月提高20元至30元,實現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的“倍增”。

據張翼粗略估算,從現在起到2035年,如果每年將居民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部分的每月領取待遇標準提高30元,考慮到物價上漲等因素,到基本實現現代化時,我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部分領取標準將增加到每月近500元,再加上居民個人賬戶的資金積累,居民養老保險的待遇標準可以提高到600元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農村老年人口可以依靠自家房前屋後種植的蔬菜自給自足,加上土地流轉所得及偶爾的零工收入,來維持其基本的晚年生活。老年夫婦兩人領取到的待遇,按照當前的不變價格計算,如果達到1200元左右,其基本生活就能夠維持。”張翼說。

張翼建議,在中央財政收入較樂觀的年份,可以多增加一些,在中央財政收入稍微緊張的年份,可以適當控制增加額度。以逐年增長,小步快跑方式,隨國力而改善農民到達退休年齡的領取待遇。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盡力而爲、量力而行的原則,最終讓農村老年人口同步分享改革開放成果,同時也有助於減輕其子女的養老壓力,一方面促進青年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另一方面讓青年進城農民工敢結婚、敢生育,從各方面釋放消費潛力、拉動內需。

此外,爲保證倍增計劃的實施,張翼建議,按照當前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配置,在財政運作方式上,“在中西部地區,每年提升所需要的資金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擔。在東部地區,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各承擔50%。比如說,每年增加的費用,中西部地區每月增加的30元,全部由中央財政撥付;東部地區經濟條件與財政收入相對較好,由省級財政負擔一半,中央財政負擔一半。

界面新聞梳理髮現,作爲經濟發達地區,上海市的城鄉養老金標準通常較高,2024年的調整金額高達90元。此外,今年,甘肅省隴南縣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調整金額爲40元,調整後達到175元;江蘇省崑山市今年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調整金額爲10元或25元(具體金額可能因不同政策或時間節點而異),調整後分別達到690元和515元。這表明崑山市的城鄉養老金標準遠高於全國最低標準。

至於未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是否還會繼續上調?上調的幅度有多大?張棟表示,該制度的可持續運行與我們的財政狀況密切相關。未來待遇調整的幅度與時間點,目前尚難以具體預測。

不過,上漲的趨勢是顯而易見的。“在短期內,我們可以預期其仍將保持一個較好的上漲勢頭,尤其是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廣大農村居民的需求日益增加,這將進一步推動養老金的持續上漲。”張棟說。

至於具體的調整標準,張棟表示,這些年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人社部門,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形成一個科學的調整機制。未來,我們可能會考慮將物價、居民收入水平上漲等因素納入調整範圍,以更全面地確定上漲幅度。“這意味着,我們將逐步將這些關鍵要素納入考量,以確保養老金的調整更加合理、科學。”張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