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正常化 臺美政治化

(圖/本報系資料照)

兩岸和戰問題無論是否在選戰期間,都是歷久彌新的熱門議題,臺灣社會內部自然更是衆說紛紜。最近有媒體披露了舊金山拜習峰會的細節,涉及習近平的講話部分,雖然並沒有跳脫出大陸對臺政策的論述範疇,但依然給外界一個進一步探究大陸政策意圖的機會。

習近平以非常直率的方式迴應了美方有關2027年攻臺的說法,指稱大陸並沒有這方面的計劃,也沒有武力統一的時間表,但他也進一步表達追求統一的決心,以及爭取和平統一的誠意。當然,對美國來說,單純是一番表態可能並不足以說服他們相信,更何況大陸近年來軍事、經濟實力的大幅躍升,確實也讓大陸擁有了改變現狀的能力。所以,當大陸針對臺灣採取某種行動的時候,都會被解讀爲大陸有意干預臺灣,尤其是選舉的敏感期,就更是如此。

最近大陸商務部針對臺灣發起的貿易壁壘調查,就被解讀成大陸對臺灣大選的干預行動,而後續大陸祭出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的措施,更是引起臺灣業界的一陣騷動。如果完全陷入政治操作的邏輯,其實很容易形成一種自洽的分析閉環,也讓分析者失去從更宏觀視野中看待問題的機會。

一個看起來頗爲矛盾的政策同時發佈,大陸海關總署透過「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平臺,宣佈恢復臺灣石斑魚的活魚進口,而暫時中止的關稅減讓,其所涉及到的石化等行業,業內人士也分析認爲即使有影響但衝擊不大。換言之,大陸並沒有打算真的想讓兩岸經貿傷筋動骨,更何況,單純幾個行業的限制措施,其直接影響面本來就有限,間接而來的警告效應,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也存在不確定性,按照往常經驗,類似舉動更容易引發選民的反彈,大陸經過多年對臺經驗當然也有所體認。

事實上,大陸內部正推進對各行各業的整頓和調整,以糾正過往飛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脫序問題,兩岸經貿互動行之有年,過去基於政治需要,存在很多偏離經濟和法治常規的問題,比如臺灣對大陸產品長時間的歧視性做法,就不是正常現象,大陸一方面要考慮兩岸大局,另一方面也要面對大量來自臺灣方面的遊說,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今可以理解爲大陸正在乘機撥亂反正,讓兩岸經貿交流的局面更爲健康和可持續。

更確切地說,大陸對臺政策愈來愈趨於經濟和法治邏輯,反而更容易給臺灣一定的靈活空間,而不必事事服從政治需要,畢竟「免費的最貴」。有趣的是,美臺之間的互動,現在開始逐步出現「泛政治化」的傾向,例如臺積電赴美設廠就被認爲是政治壓力下的決策,此番劉德音宣佈明年卸任,外界也解讀爲與此有關,顯然,中美各自與臺灣的互動邏輯,正悄悄發生某種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