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平推手竟成外交戰炮手

(圖/外交部提供)

國民黨主席選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和新選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賀電及覆電往來,對岸學者和智庫專家紛紛發表評論,其中不乏期許之語,如認爲「國民黨應給兩岸注入正能量」、「爲兩岸和平發展發揮作用」等。國民黨此刻應能感受到來自對岸長久未有的「關注」,但同時也會覺得一股「不可承受之重」的壓力。

沒有人能否認,目前的臺海形勢確實非常嚴峻,這與2016年國民黨失去政權後,兩岸民、共執政當局的相互敵視有關;但真正起推波助瀾作用的是:川普上任後改變美國對中政策,使中美關係從戰略競爭,快步走向戰略對抗。美國視臺灣爲遏制中國崛起的一顆「棋子」,民進黨政府則希望從美國獲取安全保障。雙方各有所圖,卻因此引發北京對臺灣「倚美謀獨」的指控。

從2016年民進黨再度取得執政地位開始,中共即不斷以軍機繞臺、經濟杯葛和緊縮我外交活動空間,全面對臺施壓,並試探美國可能作出的反應。中共此舉激發了臺灣民衆的抗中情緒,且由於民、共之間沒有溝通的管道進行疏導,中國大陸民衆的反彈,就造成雙方敵意的「螺旋上升」。兩岸隨時都有因誤判而「擦槍走火」的可能。

對岸有人認爲,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反映了黨員的「人心思變」,我同意這個觀察;但我認爲,民衆要求改變的不是兩岸現狀,而是國民黨本身。張亞中教授異軍突起,在選戰中激起一股旋風,是因爲黨員羣衆希望有人敢向執政當局大聲「說不」,希望領導幹部能出現新面孔、展現新氣象。換言之,張亞中的政治魄力不是來自他所強調的「論述」,而是因爲他的人格特質,滿足了支持者求新、求變的需求。

此外,張亞中提出的「創造兩岸和平備忘錄」,也引起對岸一些學者的高度重視。他們強調,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及正式結束敵對狀態,應是國、共兩黨共同努力的目標。其實,我認爲包括民進黨在內的臺灣其他政黨,未來也都無法迴避這些問題。只是,它們不是臺灣甚至兩岸的當務之急;外界擔心「呷緊弄破碗」,或許就是造成張亞中此次主席敗選的重要原因。

在民主國家,組織政黨的目的是取得執政地位,因爲擁有執政權力,才能將政治理念落實爲政策。國民黨現居在野地位,就應在憲政體制下扮演「忠誠的反對黨」角色。忠誠是對國家忠誠,而非對執政黨忠誠;反對不是「爲反對而反對」,而是反對執政者推出危害國家利益的政策。選後國民黨除了應大力監督政府的中國大陸政策,避免讓兩岸危急情勢步步升高外;更應透過國共溝通平臺,維持兩岸民間交流的穩定發展。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戰,參選者都強調「九二共識」和「反臺獨」的重要性,但涉及「求同存異」和「求同尊異」,以及「一中各表」和「一中同表」等概念,黨內仍有不同的詮釋。張亞中經由選戰打破了討論統一問題的禁忌,但朱立倫對此似乎避而不談。我認爲,國民黨對於相關的論述,未來仍有展開辯論的必要。

基於政治現實考量,要維持兩岸和平發展局面,目前仍須寄希望於民、共這兩個執政黨。面對即將到來的2022年,中共有「二十大」、臺灣有地方選舉,雙方都應「安內」重於「攘外」;但最近雙方主管兩岸事務的部門,卻爲了涉外問題而隔空交火。

中國大陸「國臺辦」發言人以謀「獨」之名,發表長文嚴厲抨擊我外交部長吳釗燮,實際上是擔心臺灣加入以美國爲首的「國際抗中統一戰線」;我方以陸委會出面進行反擊,看似「對等」,但卻因「李代桃僵」而誤上火線。眼看這兩個本是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推手」,如今竟成了兩岸從事「外交戰」的「炮手」,實在讓所有推動兩岸良性互動關係者感到痛心。(作者爲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