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曲線的言論自由

楊蕙如在日本關西機場事件率網軍污衊駐大阪辦事處,依侮辱公務員執行之職務罪判刑5月定讞,她聲請釋憲,憲法法庭判條文部分違憲。 記者王聖藜/攝影

憲法法庭判決侮辱職務罪違憲,併爲侮辱公務員是否有罪設下三道嚴審關卡。看似更加保障言論自由,但第一線警察質疑「執法尊嚴國家都不挺了」,而人民則仍然擔心動輒被查水錶。大法官畫出新紅線,但也讓言論自由看來更像是隨有心人擺弄的曲線。

此判決最直接關聯的就是楊蕙如率網軍污衊駐大阪辦事處,導致前處長蘇啓誠輕生一案。當時其貼文直指「大阪處這些人」就是垃圾的老油條、黨國餘孽,明顯是對特定人的公然侮辱。

神奇的是,楊蕙如很可能因法律的曲折變化而無罪:她雖被依妨害公務罪起訴,法院改依侮辱公務員職務罪判有罪定讞,如今大法官爲她侮辱公務員職務解了套,公然侮辱罪也因逾告訴期而不了了之。如此「罪未有應得」,真是大法官想要的結果?

並且,就如同之前大法官認爲「罵人髒話不一定有罪」,大幅限縮公然侮辱罪範圍,可能助長飆罵歪風,此次判決更爲執行公權力埋下口頭或肢體語言的更激烈衝突,除警察感嘆國家不挺執法尊嚴外,檢察官也憂心其他執行具爭議和危險性職務的公務員恐更膽怯。

而最根本的問題仍是,大法官看似保障人民更多言論自由,但政府動輒查水錶及以反滲透法等製造寒蟬效應卻更嚴重;大法官如何處理言論自由曲線失衡的天平,更值得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