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邦投身抗戰 從一張桌子開始

蘆洲李宅爲三級古蹟,併成爲第一個自願列管的私有古蹟,格外具指標性意義。(記者張鬱琦攝)

抗日名將李友邦次子李力羣,照片左邊相框人物爲李友邦。(記者張鬱琦攝)

抗日英雄李友邦曾與同伴在這張桌子上討論抗日,促成抗日行動。(記者張鬱琦攝)

14歲時,理當是懵懵懂懂還在探索人生的年紀,不過卻已經有人在一張桌子聽到日本人言行可惡時,立志投身抗戰,並視抗戰爲一輩子的任務。那個人就是李友邦,當時他年僅14歲,抗戰從一張桌子開始。

由《旺報》與中華國際嘎檔巴佛教協會發起的兩岸記者重走臺灣抗日之路採訪活動,30日起重走臺灣抗日之路,第一站來到蘆洲李宅又稱爲「李友邦將軍紀念館」。

李友邦次子李力羣表示,何謂抗爭?他舉例,近期的學生反課綱有如曇花一現,不是真正的抗爭、革命;他父親的抗日行爲,持久且堅持,「這纔是真正的革命抗爭」,「我們要抗日,光復臺灣」。

自幼具強烈民族意識

李力羣表示,李友邦自幼不滿日寇統治臺灣,具有強烈民族意識,1918年,14歲的李友邦到臺北師範學校就讀,激於義憤,參加文化協會,不久後在一張桌子,聽聞日本人可惡言行,因此策動學運抗日。

21歲時,他夥同2位同學,再度突擊臺北新起派出所(今臺北市長沙派出所),當時轟動臺灣,被師範學校開除學籍,並要逮捕他,他連夜越牆逃離臺灣,前往中國大陸,繼續爲臺灣民族革命運動而奮鬥。

李友邦認爲「要救臺灣,非先救中國,要致力於臺灣革命成功,必先致力於中國抗戰勝利」,因此在1938年於浙江成立由臺灣青年所組的「臺灣義勇隊」參與抗日。抗戰勝利後,李友邦卻因228事件遭人誣賴入獄於南京,在妻子李嚴秀峰努力奔走下,讓李友邦獲釋,也促成蔣經國、白崇禧到臺灣調查真相,下達軍隊撤退、未經司法審判不得處決等命令,解救無數臺灣同胞的性命。

去中國化損兩岸關係

李力羣說,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總統馬英九到訪蘆洲李宅,教育部並在2012年在課綱中尊李友邦爲抗日民族英雄,新北市府並將蘆洲李宅的地址另名爲「友邦巷」,「最終歷史沒有遺棄我父親」。

李力羣表示,歷史的錯誤可以原諒,但是日本的真相不能抹滅,臺灣人不恨日本人,恨的是日本的軍閥侵略。他提到,學生日前反課綱,完全搞錯方向,怎麼可以輕易去中國化。他表示,去中國化就是變相損害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