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實踐新論】短文|新時代“楓橋經驗”何以助力“兩大奇蹟”

(原標題:【理響中國·實踐新論】短文|新時代“楓橋經驗”何以助力“兩大奇蹟”)

作者:葉子鵬(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講師)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在此期間,我們既經歷了巨大的經濟社會變遷,也經受了不少重大考驗,但依舊實現了活力與秩序的平衡。“兩大奇蹟”的創造歸根結底是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楓橋經驗”作爲基層治理的智慧結晶在時代變遷中歷久彌新,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成爲新時代助力“兩大奇蹟”的治理密鑰。

縱觀世界現代化發展歷程,一個國家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往往伴隨着社會結構、社會關係、社會心理等多方面的深刻變化,需要面對各種複雜關係。可見,如何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係,是一道世界性難題。

那麼,究竟如何在保持活力與秩序的動態平衡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呢?

我想起前些年去浙江楓橋調研的經歷。提到楓橋,大家應該不陌生。2023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週年,也是習近平同志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20週年。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楓橋經驗”發源地考察時再次明確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語境中,活力與秩序代表着治理現代化的價值目標與理想圖景,需要在活力中保持秩序,也需要在秩序中激發活力。中國式現代化應當實現、也能夠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治理狀態。

新時代的“楓橋經驗”就是要實現這樣的治理狀態:一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維護好社會穩定;另一方面,我們要實現基層政府、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等多元社會治理主體的良性互動,有效提升社會活力指數。

調研途中,我請教當地的幹部,“在‘楓橋’一線工作,你們最大的體會是什麼?”

當地幹部的回答讓我很動容:“我們紹興當地有一種特色的烏篷船,外地遊客都會體驗。它的船槳分爲踏槳和划槳,幹好楓橋一線工作就好比船伕要劃好船,既要用腳通過踏槳增加動力,又要同時用手通過划槳控制方向。”

的確,踏槳管活力,划槳管秩序,要有船伕的智慧和藝術。今天的中國,既是一個活力奔涌的中國,也是一個和諧穩定的中國。

中國共產黨人最講辯證法,寓活力於秩序之中,同時又建秩序於活力之上。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充分證明,活力與秩序可以並行不悖,生機勃勃與井然有序能夠有機統一。我們只有實現社會活力迸發與社會有序運行相協調、相輝映,才能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