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原標題:【理響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高質量發展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也是事關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改革內容。當前,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着力在以下幾方面實現突破。首先,着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與法律環境。其次,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最後,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堅持應用牽引、問題導向,構建以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爲導向、以市場化交易平臺爲載體、以專業化服務機構爲支撐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可見,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有必要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以及城鄉融合與區域協調五個方面着手,進一步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第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完善有助於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的體制機制,是我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一方面,加快構建技術進步形成機制。加快建設國家或區域性科研院所和企業重點實驗室,打造融合各類先進生產要素的公共研究平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佈局。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另一方面,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發揮科技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政府引導機制、利益激勵機制和產學研合作機制的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機銜接,按照自願原則和市場機制,通過構建產業基礎聯盟優化重點產業及重點區域佈局。

第二,加快實現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因此,實現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一是完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市場運行機制。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規範引導要素市場價格行爲,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建立分類統一、規範有效的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二是提高要素配置的科學性和協同性。根據不同要素屬性,提高要素配置的靈活性、科學性、協同性,着力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着力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制度,着力激發技術供給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着力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構建起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三是提高創新要素配置效率,釋放創新要素配置潛能。重點優化創新要素配置的質量、模式和結構,調整提升經濟增長的動力、質量和效率。擴大優質創新要素增量供給,使技術、金融、人才等創新資源更多流向先進製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領域,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第三,全面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關鍵,是建立健全面向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體制機制。一是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體制機制。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提升我國傳統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以實體經濟爲着力點,以科技創新爲引領,加快數智技術、綠色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二是完善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重點領域,提升數字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推動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助力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優化產業空間佈局,健全產業投融資機制,爲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三是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圍繞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前瞻佈局產業發展細分賽道,積極打造創新標誌性產品,豐富應用場景,構建產業創新生態,強化未來產業創新能力。

第四,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其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就是要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的本質,是完善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安排,重點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體系、政績考覈體系,確保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在指標體系構建上,堅持從長期與短期、宏觀與微觀、總量與結構、全局與局部、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等多個維度審視,更加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護生態資源及自然環境,不斷提升就業、收入、消費、生態環境等指標的重要性。在政策體系上,堅持從完善宏觀政策、產業政策、微觀政策、改革政策、社會政策等多個方面,把數量型政策與質量型政策、長期政策與短期政策、正向引導與負面約束相結合,運用好負面清單制度。在標準體系上,應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建立合理的標準體系。宏觀層面堅持效率標準,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中觀層面確保結構合理的產業體系和梯度合理的地區差異,微觀層面形成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體系化與品牌系統化。在統計體系上,應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更多關注就業、失業、居民消費行爲等基於人的統計,生態環境、城市基建、醫療衛生等方面也應納入其中。在績效評價體系上,應淡化對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總量的追求,更注重質量與效益的提升,以及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的協同發展。在政績考覈體系上,應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特別要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爲考覈重要內容。

第五,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體現。一是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立足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健全和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引導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促進產業梯度有序轉移,優化區域發展結構,更好的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二是完善區域聯動發展機制。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加快沿大江大河、沿邊沿海和沿重要交通幹線的經濟支撐帶建設,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在高質量發展中深化區域合作。三是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在高質量發展中提升優勢區域綜合承載能力。以城市羣爲主體着力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建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以城市羣帶動和支撐區域發展,促進羣區耦合聯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作者系南京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