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爲什麼古代的很多君主集大權於一身,卻偏偏要體恤百姓呢

我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古代的君主集大權於一身,他們可以像周朝實行奴隸制,但卻爲什麼要像唐太宗一樣主張民貴君輕呢?其實這就是歷史的進步,在商周時期,人類的思想不成熟,這一時期不管東方還是西方都實行奴隸制。但伴隨着人們思想的進步,人們懂得了思考和反抗,這也是西楚霸王迅速失敗的原因之一。因爲周朝的分封制已經被歷史淘汰了,再次實行必然弊病叢生,最直接的就是諸侯的大規模叛亂。下面,我們就來結合歷史,說一下古代的君主爲什麼要體恤百姓呢?

首先就是不讓自己陷入孤立,而明清也證明了歷史是可以開倒車的,比如在清朝體系中,全體臣民都是奴才。這樣的結果就是喪失民心,百姓對這個王朝喪失了凝聚力,簡單來說就是麻木。比如唐朝出現了很多憂國憂民的邊塞詩人,大家都以殺敵建功爲榮。因爲王朝就是他們自己的,因此他們必然要保衛自己的山河了。

而明清就不一樣了,全天下都是君主的牛馬,那麼即使君主失了天下,在誰的手底下不是奴才呢?起碼他們沒有剃頭令和文字獄,這其實就是清末百姓最普遍的想法。因此纔有百姓帶領八國聯軍洗劫圓明園。因爲說白了這是慈溪的院子,自己爲什麼要保護別人的財產呢?而君主以民爲本,就是讓百姓得到實惠,然後和王朝的利益一體,這樣的王朝的凝聚力也就強了。

其次,就是爲了子孫後代的考慮。從王朝來說,一個王朝再怎麼牛逼,它都有衰落的時候。這時候民心的作用就出來了,他們是雪中送炭還是釜底抽薪就取決於歷代君主的所作所爲了。而很多王朝的滅亡就是由於失去民心導致的,百姓作壁上觀甚至揭竿而起,而這些士兵又何嘗不是百姓呢?因此戰力必然低下,這也是所有王朝的通病:它們建立時所向披靡,滅亡時卻不堪一擊。

而且一個王朝恆久發展的動力就是人才,如果你道路以目讓人才跪着,要麼人才被流失,要麼人才被荒廢。比如清朝,他們對百姓的壓迫古今罕至,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大清甚至華夏迅速衰落,百姓沒有能夠滅掉它,但它缺被外部力量滅掉了。而大清滅亡後的十年裡,人才數量比整個清朝都有,各種大才更是以井噴式增長,民族還是那個民族,只不過人才由跪着變成了站着。

最後就是名聲,這也是許多君主想成名垂青史的原因。歷史界有一個謬論: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那麼你告訴我這五千年來誰是勝利者呢?古往今來,所謂的勝利者一波又一波淪爲失敗者,而且王朝更迭的週期還在繼續。所有君主美化歷史的結果毫無疑問變成了笑柄。如果歷史真的由勝利者決定,你就不會知道焚書坑儒或者玄武門之變,要麼就是有利於君主的版本,但你爲什麼知道呢?

因爲這個勝利者只是這個王朝的勝利者,千百年後當這個王朝走向滅亡,人們便不會陪太子讀書,所有的記憶都會涌現,最終還歷史以真實。這裡有民間記載,還有代代口口傳承。比如雲南地區的某些地方還傳唱着關於諸葛亮的歌謠。儘管這些人可能不識字,儘管這些人可能都不知道諸葛亮是誰。但這歌謠就是由他們對諸葛亮的愛戴而編寫,他們因爲崇敬祖先而流傳,雖然他們不知道諸葛亮,但他們的歌謠會傳到知道的人耳中,人們也會還原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在歷史上,有的君王會名垂千古,有的則會遺臭萬年,他們都曾做過讓大家閉嘴修改歷史的事。但修改的歷史畢竟是假的,又如何能經得起推敲呢?而那些體恤百姓的人就是一種長久的利益考量,相反那些只爲一時之利益飲鴆止渴,最終只能遺臭萬年。天下之財,莫非王土,實在想不通一個君主何等嫵媚,纔會與民奪利最終遺臭萬年呢?普通嘉靖當時攝於權威只有海瑞敢指出問題,但百年後嘉靖的權威早和大明一起化爲了齏粉,當初他有多荒唐,現在就有多可笑,歷史歷來如此,古今亦然,以後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