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4年打造虛實世界 張立人「戰鬥之城.終」首度完整展出

藝術家張立人在北師美術館彙整搭建《戰鬥之城》系列,與自我生命歷程對話。(汪正翔攝、北師美術館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北師美術館兩年一度的「作夢計劃」徵件,第四屆獲選者「戰鬥之城.終」爲藝術家張立人歷時14年的創作旅程,完整彙集《戰鬥之城》系列的百餘件展品,是此作自2010年創作後首次完整展出。

張立人研究所畢業前即連續斬獲多個臺灣藝術界重要獎項:高雄美術獎首獎、臺北美術獎首獎、第7屆桃源創作獎首獎、第8屆臺新藝術獎入圍,但他並未輕鬆走在藝術創作之路上,反而不斷反身詰問藝術何用?2010年開始創作《戰鬥之城》更讓他試着以自身的軌跡,去尋找藝術家在藝術生產中面對困境的可能性。

《戰鬥之城》共三部曲:首部曲〈臺灣之光〉由中年魯蛇陳志強告白未果,卻意外成爲即將毀滅世界的全民公敵起始,衍伸出美國駐軍及第二部〈經濟奇蹟〉國際企業託管、最終章〈福爾摩沙〉由AI宰制人類鬥爭等饒富預言性的後續事件。此係列作汲取並挪用漫畫、電影、動畫、影視媒體等大衆文化的形式及元素,藝術家仿擬舞臺劇的方式於現實世界搭建場景,從無到有創建一個繁複而龐雜的世界,而藝術家一人分飾多角,集編劇、操偶、美術場景建置、拍攝、剪輯、配音等角色於一身。

錄像作品裡的〈場景模型〉,是張立人以木條以及保麗龍等材料,依據不同時期的成長經驗即興拼貼,搭建出一座記憶中的城市模型;108個人偶則以衛生紙製作,以粗糙的表面與紋理呈現大略「堪用」的人型,拉開故事與現實的距離,每個角色配有各自的物件道具,像是預示其在故事中的命運。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劃」持續思考何謂機構所能給予的「支持」,除了經費、空間和行政支援外,機構協力還能有何種樣貌?本屆「作夢計劃」迴應張立人的徵件提案,於開展前一個半月開放空間讓藝術家進駐;展期間,張立人將以二樓展場的大型模型重新拍攝《戰鬥之城第一部:臺灣之光》的「二週目」,與14年前的自己對話,同時開啓作品的下一生命週期,並於閉展前在北師美術館舉行首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