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復甸》燥子面的來源與學問

李復甸》燥子面的來源與學問

【愛傳媒李復甸專欄】燥,是剁細的肉 。如:燥子,也作臊子。街市有賣「哨子面」實在是弄錯了意思。

燥子早在南宋,即已見諸文章。宋.吳自牧所着《夢粱錄》,全書仿《東京夢華錄》之體例,分爲一百六十九目,多描述南宋末年臨安(今浙江杭州)的生活。其卷十六中,《酒肆》、《分茶酒店》、《麪食店》、《肉鋪》等段落都提到臊子。

《夢粱錄.麪食店》「麪食名件:豬羊盦生面、絲雞面、三鮮面、魚桐皮面、鹽煎麪、筍潑肉面、炒雞面、大爊面、子料澆蝦臊面、子料澆蝦燥面、爊汁米子、諸色造羹、糊羹、三鮮棋子、蝦燥棋子、蝦燥棋子、蝦魚棋子、絲雞棋子、七寶棋子、抹肉銀絲冷淘、筍燥齏淘、絲雞淘、耍魚面。」語彙中有些現已不解其意。但是「爊」(音凹)是慢火煨煮的意思,已見前文「爊面」。「盦」又作罨、庵、淹,大概是醃漬的意思。「棋子」是指狀如棋子的食品。至今杭州還有棋子腐乳。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三:「美叔退,謂人曰:丞相變家風矣。問之,對曰:鹽豉棋子而上有肉兩簇,豈非變家風乎。」「淘」,是以液汁拌和食品的意思。冷淘大概是涼麪。麪條煮熟撈起,澆上豬、羊、蝦、魚等碎末或是小塊,甚至筍丁,該是當時經常的吃法。

古無「面」字,凡麪食一概都叫作「餅」。宋.黃朝英《緗素雜記.湯餅》:「餘謂凡以面爲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爲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爲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爲蒸餅。」唐代大概凡是在水中煮熟的麪食,元宵、餛飩都叫湯餅。宋.歐陽修《歸田錄》「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所以合理的推斷唐代的湯餅大概不會是現代的湯麪,應該還是上面有澆頭的乾麪。

燥子面其實就是碎肉澆頭的麪條。常見的陝西岐山燥子面,講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也就是澆上預先細切豬肉加入大量蔥姜,桂皮八角,五香粉,辣椒粉,料酒,醬油,香醋拌炒澆頭的湯麪。不過各地都有燥子面,調料各有不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要項,是細切的豬肉與醋。

我不擅吃辣,所以我們家的燥子面,澆頭除了豬絞肉外,包括洋蔥、香菇、番茄、雞蛋。重點是在煮熟麪條澆上這些材料,也不勾纖,加上一些碎蘿蔔乾、胡椒粉、陳醋。就好吃的不得了啦!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教授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