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案例-選對主力銀行 創業少走金融彎路

Darren小檔案

Darren規劃再過兩年,要把辛苦創業的成果:營收已破億元的新創公司,申請進入臺灣資本市場。從十年前的微型企業起家,和他一起經歷的創業夥伴換過幾輪,商業模式也大改過幾次,他慶幸自己還堅持在創業道路上,感恩這一路上許多業師、學長的指點與協助,但畢竟公司的財務實力自己最清楚,他想要找一家擅長企業金融的銀行現在就開始往來,熟悉銀行觀察中小企業財務配置的基本作法,好作爲未來成爲公開發行、在興櫃掛牌時的最佳金融後援。

我從大學三年級就組了第一次的創業團隊,草創一個吃食網站平臺,爲周遭大學生串接學校附近的小吃店家,和店東討論常客優惠條件,店家老闆把他們團隊當作「業務開發」。說來有趣,回顧自己創業這十多年來,再怎麼辛苦、還到再多的挫折,總是有機會在業務方面獲得突破。

第一次創業,兜着「吃」的議題作生意,大學畢業後第一個工作,在珍奶原物料公司擔任國際貿易專員,和吃有關。第二次、第三次創業,繞着水果批發想營運模式;現在公司專注於健康食品,主攻電商通路,包含寵物用、適合各類客羣;除了直接本土市場,最近也開始以批發的方式供貨給國外廠商,將平臺推向海外。

我覺得,這和自己的成長背景肯定有關。家裡有芒果園,寒暑假都在園裡幫忙,經常接觸水果批發的生態,內心埋了一個心願:想要改變產業,創業一家能帶給傳統蔬果產業新面貌的影響力企業!

公司的財務管理,並不是自己的專長。公司現在有會計小姐善盡本分,把進出貨等帳務清楚記錄,和銀行的往來多屬於存款、貨款支付的基本工作。公司股東們有鼓勵,應該往進入臺灣資本市場、進行公開募資、掛牌的方向構想,如果這一條路在二、三年內就會走到,業務開發和營收成績,我十分有信心能作到,但財務管理方面絕對需要專家指導。朋友建議,可以現在開始找一家適合未來的主力銀行,我們想像的銀行企金服務會包括現金管理、數位金融工具,甚至透過銀行認識更多的企業同儕,形成網絡。這樣的期盼可能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