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選後漲不停 政府不演了?

毫不意外,選後,我們迎來萬物皆漲的年代。主計總處昨發佈二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回到三字頭,攀升到百分之三點○八,是十九個月以來新高。一至二月平均CPI年增率百分之二點四三,同樣在百分之二的通膨警戒線以上。十七項重要民生物資漲幅都在百分之三以上。物價漲勢未歇,顯示國人食衣住行都承受極大壓力。

加上最近掛號費、醫藥費接連上漲,四月馬上要迎來電價上漲,恐將牽動物價出現全面上漲效應。套句藍營立委吳宗憲日前的話,民進黨在選前都不漲,選後就拚命漲,讓人看清民進黨是如何毫無猶豫地在價值選擇的天秤上「不演了」,站在與人民權益對立的另一邊。

衛福部日前取消醫療院所掛號費參考上限,美其名是給予醫院經營空間彈性,迴歸市場機制,但是和醫院相比,居於弱勢的病人真有選擇權?尤其不少醫院不是不漲,是想等風頭過了再漲。

掛號費面臨漫天喊漲的可能性,然而我國醫療危機仍沒有獲得根本解決。健保財務始終捉襟見肘,政府又不願調漲健保費,造成民衆、醫療院所面對的醫療危機,沒有獲得根本解決,如今打開掛號費上限只是治標作法,受苦的仍是民衆,連看診的掛號費,都得「貨比三家」。

最可怕的還在後頭,四月電價一漲,廠商成本加重、房東將電費反映在租金上,更將帶動物價全面上漲。但漲電價是一樣的邏輯,民衆除了無奈接受,頂多時時提醒自己用力省電,還能做什麼?

選舉之前不敢提要調漲民生用電,換取選票意味明顯,選後就可以用「臺電不能再虧了」的理由,將電價上漲合理化。只是無論是電價、掛號費,一是錯誤能源政策,二是健保財源不穩所致,蔡政府自豪的「有政府、會做事」,如今看來是做錯事,最後只好靠漲價填補虧損黑洞,但錯誤政策不導正,漲聲恐怕不會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