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長期臥牀、坐輪椅 醫給4建議避免壓瘡找上門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生鄭泰如提醒,家中長者若少活動或長期臥牀易造成壓瘡,應定時爲長者翻身改變姿勢。(陳夢茹攝)

高齡化社會來臨,長者少活動或長期臥牀都易造成壓瘡,壓瘡常發生在骨凸且長時間受壓迫處,嚴重者會感染引起併發症,醫師提出4點建議,提醒家屬須定時爲臥牀長者翻身改變姿勢,或使用輔助裝置如泡棉減壓、氣墊牀、脂肪墊等。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生鄭泰如表示,年紀大、長期臥牀、行動不便、住院或養護機構的長者最常遇到該狀況,如後腦杓、耳朵、肩胛骨及臀部等任何骨頭凸出部位常接觸牀墊,就會受到壓迫進而造成壓瘡。

鄭泰如解釋,最常見的就是位於薦骨位置的傷口,因長期臥牀不動且少翻身傷口,嚴重的壓瘡甚至可能導致傷口感染,引起許多致命的併發症,絕對不可輕忽。

護理師謝易倩也補充,壓瘡除了造成病人身體傷口上疼痛不適、感染率、照護上的困難度增加外,也會使得住院天數延長,讓家庭經濟負擔增加、承受很大的壓力,爲此預防勝於治療,預防壓瘡是重要且需要徹底執行。

鄭泰如也給予壓力性損傷患者及其家人4項注意事項,包括臥牀時每2小時須翻身且改變姿勢,像是從平躺改爲左右側躺,坐輪椅者時每15分鐘將身體上提10秒以釋放壓力;維持衣物及牀單平整,讓病人採適當的臥位,可利用枕頭或其他工具支託身體,或可使用輔助裝置如布中單、泡棉減壓、氣墊牀、脂肪墊等。

另外每天也需要檢查皮膚易受壓部位是否有溫度、顏色、硬度改變及水泡等受損徵象,大小便後的皮膚要保持乾爽,可塗抹乳液或皮膚保護噴劑,保護皮膚表面及避免乾燥並協助做關節運動。營養上沒有限水的患者可增加液體攝取、高熱量配方或多攝取高蛋白食物,如蛋、牛奶、肉類、黃豆及豆製品等,促進傷口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