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姐、媳婦哥,抖音正在流行「性轉夫妻」

在新舊婚戀觀的碰撞下,我們總是一邊抗拒傳統的刻板印象,一邊期待相濡以沫的長久關係;一邊在理性上希望和身邊人成爲共同進步共同抵抗壓力的隊友,一邊在感性上期待對方不僅僅是利益相關的夥伴,而是彼此相愛的伴侶。

因此,在這兩種模板的錯位和擰巴中,我們喊不出老公,也不再說愛人,只能在諸如“隊友舍友”的稱呼中模糊中間地帶,又對丈夫的角色懷有美好幻想。

我們可以說這是現代婚姻關係的異化,但也許,更是一種兩性關係的新可能。

夫妻稱謂搭子化

網上刷到一位全職媽媽的日常。

早上六點半起牀,做飯,叫醒大兒子吃飯,送他上學。

出門前,還拜託“室友”照看正在睡覺的小女兒。

圖源:抖音

看到這裡,大家都以爲這是一位獨自帶倆娃的單親媽媽,以及一個好心的“室友”。

結果到最後,這位媽媽又是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接小孩放學,輔導作業,陀螺一樣忙了一天,打電話給還未回家的“室友”。

大家才明白,“室友”原來是她的老公。

一個半夜兩點,還在外面喝大酒的老公。

在更早一點的視頻中,她稱對方爲“合夥人”。

圖源:抖音

這些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不體現任何親密性的稱謂,基本概括了兩人的婚姻狀態。

一個只管在外上班,每月給2000生活費,不帶孩子,不做家務。

一個在家全職帶娃,每天從6點半忙到晚上12點,全年無休。

雖然同住一個屋檐下,兩人的交流卻越來越少,每天相處時間不超過十分鐘,親近程度甚至不如普通的合租室友。

就像網友吐槽的那樣,“室友看到你孩子哭了都得哄一鬨”。

圖源:抖音

“已婚單身”“單親式育兒”“喪偶式育兒”,是這位媽媽視頻封面上頻繁出現的標籤。

鏡頭記錄下的,也總是她一個人的忙碌。

而被稱爲“室友”的男人,只會在老婆忙着收拾廚房的時候,進門問一句,我的煙放哪了。

顯然,“室友”二字,不僅表達了疏離感,更承載了一些怨氣和不滿。

近幾年,夫妻之間似乎越來越流行用非親屬稱謂的詞,來指代婚姻中的另一半。

與“室友”類似的詞,還有“舍友”“隊友”“飯搭子”“生活搭子”......

其中,與“室友”相比,“隊友”的合作感更突出。

喜歡稱呼另一半爲“隊友”的人認爲,“隊友”點出了婚姻本質,兩人組隊生活,各司其職,升級打怪。

他們眼中平等的婚姻關係,就是隊友關係。

圖源:新浪微博

而反感的人則認爲“隊友”這類詞利益感太強,太過冰冷;

並且這種將其他關係的用詞挪用到親密關係中的行爲,也容易造成誤會。

圖源:豆瓣

比如有人發帖吐槽室友不講衛生。

當評論區都義憤填膺地想辦法出主意時,帖主卻嬌羞表示“室友”是老公。

很難不讓熱心羣衆產生被play的錯覺。

前段時間還有博主稱自己被網暴,其實也是稱呼引發的誤會。

該博主一直稱老公爲“飯搭子”,結果在一次記錄自己意外流產的視頻中,她又是一口一個“飯搭子”,加上男方當時的冷淡迴應,讓網友誤會兩人婚姻狀態,紛紛爲她打抱不平,吐槽男方的冷漠和不負責任。

最後導致博主只能出來一遍遍解釋,“飯搭子”是暱稱,“飯搭子”沒有對自己不好。

圖源:新浪微博

當然這樣的誤會,本質上也反映了大衆的另一層擔憂——

當另一半的定義被模糊時,與之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是否也存在模糊的風險?

畢竟,扶養的義務和責任,屬於配偶。

而不屬於室友、舍友、隊友,更不屬於任何一個搭子。

叫不出口的“老公”

一邊是叫不出口的“老公”,一邊是氾濫成災的“室友”“舍友”“隊友”“搭子”。

“我舍友陪我坐月子”

“我舍友保證會照顧好我們娘倆......”

圖源:抖音

之所以聽起來怪異,是因爲人們正在用最普通最泛化的稱謂,來指代最親密的關係。

事實上,夫妻稱謂的變遷反映了婚姻觀念的流變,以及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於配偶的不同期望。

古代夫妻的稱呼,體現的是從始至終“男尊女卑”“以夫爲綱”。

妻子稱丈夫爲“郎君”“夫君”“官人”“相公”,無論哪種稱謂,都是包含尊重和仰慕的美稱。

尤其是“相公”“官人”,原本都是官爵稱謂,後來都變成了女子對丈夫的尊稱,遍及士庶。

圖源:《新白娘子傳奇》

封建社會裡,男人只要當了丈夫,就能自動升一級,變成一家之主,變成官家。

與之相對的,則是丈夫對妻子的貶稱。

妻子是“內”,是“內人”“內子”“賤內”。

是“荊婦”“拙妻”“糟糠”“婆娘”......

在這些看似書面溫潤自謙的詞彙裡,暗含的正是傳統婚姻關係中男強女弱的典型印象。

古代男性是天,是家庭中最高權力的把持者,再平庸的男人也可以因爲娶了個老婆而封官拜相作威作福。

但到了現代,兩性之間的關係稱呼愈發多元,稱呼的變化也是婚姻關係逐步迴歸平等的體現。

近代以來,夫妻之間往往會互相稱爲“先生”“太太”,人們崇尚自由和創新,夫妻之間的關係也變成相互扶持、彼此平等,碰撞出更爲和諧溫潤的色彩。

到了上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不少知識分子開始使用“愛人”這一稱謂,顯現出平等互敬、融洽親近的特徵。

到了現代,兩性之間的關係稱呼愈發多元,前面提到的隊友舍友就是一種,還有不少男人收穫了調侃式的稱呼。比如大豬蹄子、渣男、海王等等。

稱呼被濫用之後,原本暗含的指責意味也弱化了不少。不再代表着不忠行爲,而是被衍生爲男人不解風情、過於“直男”等等。

還會有女生自己拿這些稱謂來稱呼男友或老公,以示親密玩笑。

總之,夫妻之間的稱呼愈發開放模糊,反映的恰恰是現代婚戀觀中的擰巴一面——

一方面,由於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生產,婚戀關係逐漸變得平等。夫妻開始以隊友相稱,就像是在人生路上攜手打怪升級,面對風雨。

但這種稱謂方式顯然打碎了婚姻的神聖濾鏡,並將其無限簡化、現實化。

而當理性的“隊友關係”成爲婚戀中的完美模板時,我們又很難不問出那個問題——你口中的隊友,真的做到了一個隊友該做的嗎?

很顯然,現代婚戀關係已經跳出了傳統男尊女卑的窠臼,但也在理性冷靜的“搭子式”關係之外顯露出失望和擰巴。

當女孩們打出那句“隊友不給力怎麼辦”時,隱含的絕不僅僅是對人生隊友的失望,更是親密關係中的彷徨無措。

隊友,原本只應該是選擇婚戀對象時的基準線,但如今,卻儼然成了“甩手掌櫃”們的免死金牌。

被濫用的“老公”和“媳婦”

然而,與真夫妻之間喊“老公”“老婆”的羞於啓齒相悖的,是互聯網上各種老公老婆的濫用。

一些圈子裡,女孩們表達友好的方式是互相喊老公。老公變成了一種暱稱,取代了從前的“姐妹”“同好”。

還有的時候,“老公”“老婆”會變成一種讚美。

無關性別無關內容,只是表達一種“感覺”,一種“態度”。

在這種論調中,被稱爲“老公”“老婆”的人不過是一種理想的模板,承載着兩性關係中的美好投射。

年輕女明星可以是老公,因爲看起來酷颯帥氣。

帶有“姐感”的女演員可以是老公,因爲具備安全感和力量感。

大火的越劇女演員陳麗君更是讓“老公姐”這一名詞發揚光大。

臺上她是劍眉星目的小生,臺下也因其體制內身份撞上了時下最吃香的婚戀模板,無論在哪兒都是當之無愧的老公。

就連網上素不相識的女孩也會因爲一個短短的視頻被誇讚“老公好辣”,讓人摸不着頭腦。

但當夫妻稱呼被濫用於正常社交和互聯網上的交流時,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加速刻板印象。

前段時間,短視頻平臺上的一個“媳婦哥”大火。

視頻裡,他每天早起給爺爺奶奶做飯,看起來低眉順眼,溫柔賢惠。網友們紛紛在評論區求娶,還直接喊上了媳婦哥。

和老公一樣,“媳婦”也變成了一種感覺,一種狀態。

看着這種兩性關係的倒轉確實是爽了,但“媳婦哥”的稱呼背後,幾乎又是一種性別印象的倒退。

“怎麼這些東西就是媳婦該做的?”

“做飯是媳婦的義務嗎?男的做個飯也這麼大驚小怪?”

最直白的還得是這句點出本質:

“幹活的就是媳婦,帥的就是老公,憑什麼啊?”

爲什麼總說老公是一種感覺,媳婦是一種狀態?

一方面,是因爲我們對婚戀關係的想象還停留在傳統模板中。媳婦被默認承擔家務,被默認必須低眉順眼保持溫和。

所以媳婦哥成了褒獎,想“娶個老公”成了流量密碼。

另一方面,是因爲現實生活中的男性往往很難承擔真正人生伴侶的職責。

爲什麼陳麗君這樣的老公姐能夠被女孩們廣泛追捧?因爲在她所呈現的形象中,“老公”是英俊的,是可靠的,是具備安全感的,是能夠託付的。

與此同時,她們還不油膩不爹味,具有柔軟包容的美好特質。

圖源:網絡

在這種雌雄共生的雜糅下,互聯網上的老公,成就了一種理想主義的伴侶模板。而“老公”們的廣泛濫用,更是男性本身在情感關係中缺失的體現。

在新舊婚戀觀的碰撞下,我們總是一邊抗拒傳統的刻板印象,一邊期待相濡以沫的長久關係;一邊在理性上希望和身邊人成爲共同進步共同抵抗壓力的隊友,一邊在感性上期待對方不僅僅是利益相關的夥伴,而是彼此相愛的伴侶。

因此,在這兩種模板的錯位和擰巴中,我們喊不出老公,也不再說愛人,只能在諸如“隊友舍友”的稱呼中模糊中間地帶,又對丈夫的角色懷有美好幻想。

我們可以說這是現代婚姻關係的異化,但也許,更是一種兩性關係的新可能。

不破不立,除舊佈新。

至少,從宅院枷鎖中掙脫出來的女性具備了尋找隊友、挑選隊友的空間,清楚了自己應當選擇怎樣的同伴作爲搭子抵禦風雨。

這總比被稱爲拙荊、內人,死守着四方宅院等待被挑選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