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千山館去留應經公共對話 搶救文物仍待附議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右)與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直播分析蘭千山館的重要性。(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提供)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與文化界人士發起「搶救蘭千山館文物,國寶留臺灣」行動,13日並推出「搶救蘭千山館文物,國寶留臺灣」系列直播節目,首集由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主持,邀請最早揭露蘭千山館去留問題的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進行對談。

陳學聖指出,「搶救蘭千山館文物,國寶留臺灣」行動,在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公共政策網路平臺成案後,要在60天內達5000人附議,政府才必須正視處理。此案迄今雖已有2307人附議,但陳學聖也不諱言:「還剩下2693個附議才能夠成案,但時間跨新曆年、舊曆年,說實在很擔心」希望能喚起更多人關注、搶救國寶留臺灣。

段心儀作爲最早於媒體揭露此事的學者,也是此次行動的發起人之一。她也細數了當年林柏壽先生將自身藏品寄存的初衷,「選擇以寄存而排捐贈的方式,是考量到兩岸之間若有戰火,文物恐將離開臺灣,回到中國大陸」他也特別在《蘭千山館名畫目錄》前序中提到要將這些文物永留臺灣。

蘭千山館文物除了〈唐褚遂良黃絹本蘭亭〉及〈唐懷素小草千字文〉之外,還包括許多民間及女性創作者的作品,能佐證過去的人民及女性展現自身才藝的方式,不僅與當前重視人民、性別平等的趨勢相呼應,亦能彌補故宮原先偏重宮廷藏品的不足。她也指出博物館負有典藏、研究、策展、教學之責,國際各大博物館無不盡力豐富館藏,而臺北故宮現任院長卻將文物庫房視之爲倉儲,一直強調寄存是佔用了故宮的庫房資源。

陳學聖指出,蘭千山館文物屬於重要公共財,但故宮卻未經公共對話,就草率做出解約決定。除了蘭千山館,由中華電信寄存的張大千畫作,明年4月也將到期,據悉也在這一波退還寄存的通知名單之列。國民黨智庫呼籲寄存文物的去留不應少數人說了算,當初寄存都通過三審,不再續約也應有相應的討論與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