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路線已清晰 準備應對臺海風險

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坦率說出「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華民國臺灣或臺灣都是國家的名稱」等。這些論述等於是對臺灣全民及中國大陸作更清晰的臺灣國家路線宣示。

賴總統在演講中充滿自信,沒有任何模糊化的形容詞,雖仍尚屬「維持現狀」,但更清晰了「一邊一國」的論述,也符合了美國AIT主席羅森柏格一再強調的「維持現狀」所隱含的意義,也就是臺灣繼續選邊美國,美國會保障臺灣的安全,放心!賴總統可能是在這樣的背景及過去一貫不變的理念下,展現了無懼的話術。

現在臺灣國家路線已清晰,等於明白告訴中國大陸,在賴總統執政下,臺灣是「拒統」的、大陸倡議的「和統」是無望的。相對的,賴總統所謂「在對等、尊嚴的原則下,以對話取代對抗」的期望,以及其他期望,也是不可能的。

國家路線確定了,對中國大陸當然要有新的總體戰略思維。賴總統在演說中表示,應推動價值外交和全球民主國家形成和平共同體,發揮威懾的力量,避免戰爭發生,靠實力達成和平的目標。另外他也強調,強化國防力量、建構經濟安全,展現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能力,這些論述顯示他對未來的國防外交也充滿信心。

但清晰的臺灣國家路線將使臺海風險逐漸升高,而非維持現狀。他說靠實力達成和平,這個實力主要還是靠美國。其餘美國的棋子,在維護他們本國利益下,平時施口惠、配合參加軍演,但在真需要參與協防時,他們在中國軍事及經貿影響力投射下,所能做的有限。

新加坡全球地緣政治專家馬凱碩,在其近作《中國贏了嗎?》一書中強調,地緣政治的第一鐵律是:沒有一個大國容許在它周邊有敵對的勢力存在;第二鐵律是:當大國必須在本國重大利益和國家國際關係價值觀選擇時,他們總是以國家利益優先;第三鐵律是:處在大國周邊的小國,必須掌握先機,時時保持敏感度。馬凱碩的見解值得參考。

五二○以後,輪到陸方作反應,而美國總統大選及俄烏戰爭的結果,是未來臺海安全的兩個重要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