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7暑·秋|“孔乙己文學”盛行,個體如何擺脫現實困境?

前段時間,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忽然被熱議。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們用孔乙己自比:“學歷不僅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臺,是脫不下的長衫。”這不僅是年輕人的自嘲,也體現着就業市場的低迷、個人難以逃脫內卷環境的焦慮。

眼下的生活已然如此,那孩子未來要如何應對呢?成長過程中要怎樣構建穩固的價值體系、培養底層能力,才足以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呢?

C計劃爲7~9年級的孩子開發的 ,暑期思辨閱讀課到秋季思辨說理課,閱讀9本經典書,包含24個課時,主題涉及人性慾望、多元家庭、職業倫理、身份認同、時代命運、教育哲學、自我發展、人際交往、生命意義、科技倫理、傳統文化、論證技巧。

通過閱讀9本經典書,帶着孩子從自我、他人和社會三個角度,學習情節分析、複雜人物分析、主旨分析等閱讀技巧;學習論證說理表達、創意表達、書信表達、情感表達等寫作與表達技巧;探討慾望、多元文化、身份認同、職業倫理、個人發展、原生家庭等主題。

很多家長都覺得初中生很忙,閱讀對他們來說是一件相對不重要的事情,應該減少閱讀時間。

但我們認爲,閱讀對於初中生非常重要的。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閱讀輸入

輸入很重要,一方面,孩子生活經驗不足,通過閱讀輸入是擴大知識面,思考複雜問題的主要方式,而學校課本的閱讀量是不夠的;另一方面,初中階段閱讀素材的經典性、豐富度和深度都將比小學更加進階。

經典性方面,初中生已經具備閱讀一些大部頭名著的能力,在此時選擇合適的書籍開始他們的名著之旅是非常適合的。在L7的暑期課程中,我們選擇了《高老頭》,這本古典名著是巴爾扎克的重要作品之一。雖然篇幅不長,但其中的人物關係刻畫、心理描寫手法和探討的主題都非常經典。

豐富度方面,文學作品可以涉及更多類型,例如意識流小說,非虛構作品還可以涵蓋政策文件、研究報告、報告文學等。

深度方面,適合初中的閱讀主題更多元,跨不同學科,可對人性和社會有更深入的探討。例如我這次選擇的非虛構作品《我在伊朗長大》,通過閱讀在伊朗1980年代成長的女孩記述的身邊事物,瞭解異國的文化、政治、歷史,探究他們對於文化的認同和在極權政府下的選擇空間,對初中生以批判性的視角看到社會問題有非常大的幫助。

2.青春期

初中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開始,是自我探索的關鍵時期,也是爲成年作準備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有諸多困擾,通過閱讀和圍繞書籍主題的討論,我們能夠對孩子的困擾進行迴應。

3.推理能力

初中是推理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有着更大的潛力去學習如何理解複雜問題。小學階段,我們的課程希望能帶他們入門論證,在中學階段則要逐步幫助他們學習用三個標準評價論證,提出高質量問題,在不同話題中綜合應用。

推理能力、論證說理能力,對迴應應試的簡答題和議論文寫作也至關重要。而在生活中,孩子們需要運用推理能力優化決策和解決問題。此外,在面對公共議題和複雜問題時,推理能力能帶孩子們深入分析和理解複雜問題,這種深入思考,能幫助人類一起共築多元、良善、理性的社會。

/ 心動嗎?點擊上圖享受限時優惠 /

學期一 (暑期)

1、怎樣纔是實現反思的唯一路徑?

——《高老頭》

《高老頭》這本古典名著是巴爾扎克的重要作品之一。我們的課程推薦的是傅雷翻譯的版本。

《高老頭》的主角,一個老頭,住在一幢底層社會的公寓樓裡。這幢公寓樓裡生活着三教九流、各式各樣的人。高老頭在大革命時期,依靠大饑荒成爲了暴發戶,但後來一步一步地變得窮困潦倒。爲什麼會變成這樣?這個懸念是這本書可讀性非常強的原因之一。生活在同一幢樓裡還有一名青年拉斯蒂涅,他爲了獲得權力、達到更高的階層,不擇手段想盡辦法。現代社會,很多人爲了追求權力、金錢、滿足自己的慾望,會想盡各種辦法,在拉斯蒂涅身上都能看到投射。

什麼是愛?在他臨死前,他對拉斯蒂涅講了一段非常長的經典獨白,表達了他對這種愛的反思。如何看待人的慾望,以及人爲了權力、金錢和地位付出的各種努力?如何去認識人的虛僞、虛榮?……討論這樣複雜、深刻、有爭議的話題,對理解當時的社會和現代社會都有很高的價值。

孩子單獨閱讀這類名著時,會遇到一些挑戰:首先,這是一本古典小說,所處時代是19世紀的法國社會,這對孩子們是比較遙遠和陌生的,但很多的古典名著都以這一時期爲背景。我們會幫孩子更理解那個時代,也爲他們今後閱讀其他名著打下基礎。

其次,人名長,人物多,關係複雜,大段人物對話和部分心理描寫,這都提高了閱讀的難度,往往會讓很多孩子害怕讀大部頭名著。我們的很多教學設計會幫助孩子降低閱讀門檻,教孩子閱讀此類名著的方法。

最後就是基於閱讀對話、心理描寫以及故事情節去理解背後的主題,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似乎也很有挑戰。我們會用兩節課分別去關注其中的兩個重要主題,金錢如何扭曲了情感和實現理想的有效路徑,幫助孩子深挖、多想、多討論。

經典的古典作品,能夠塑造複雜人物關係、探索深刻的主題,我們希望能用《高老頭》這本書作爲敲門磚,帶領孩子們領略它們的魅力。

2、怎樣看見人性的光亮?

——《孤單的藍鷺》

故事的主人公傑夫面對家庭的變故,從孤單、自我封閉、到最終接納自我,被愛治癒,也更理解了家庭。我們會和孩子們討論:爲什麼傑夫會封閉自我、感到孤獨?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何識破以愛之名的操控與欺騙?如何真誠表達愛?

在現在的社會裡,原生家庭的困境逐漸被關注。我們期待孩子通過這本書意識到現實的複雜、社會的多元,全面分析問題;而對傑夫經歷的反思,也可以幫助孩子們思考如何構建一個良性的親密關係,培養愛的能力,並避免受到傷害。

3、怎樣看待動物和職業?

——《萬物有靈且美》

《萬物有靈且美》是萬物系列的第二本,這套叢書被改編成了英劇《萬物生靈》,英劇與原著一同獲得了非常高的讚譽。

這本書也是非虛構作品,作者吉米·哈利是生於1916年的一名英國鄉村獸醫,他原本成長在一個大城市裡。在鄉村給動物看病的過程中,他要和各種各樣的村民打交道,治療各類動物。

書中一個個小故事不但很有趣,也會幫助我們去反思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反思鄉土社會的生活方式,而獸醫職業面臨的倫理、專業和從業問題,也會幫孩子瞭解“職業化精神”。

當然,這本書中也有非常多令人觸動的場景、生靈描寫,讀完之後會覺得非常治癒。2022年的世界讀書日的活動中,我們就將這本書作爲共讀書籍之一推薦給了孩子和家長們,希望在疫情困擾的時刻,大家能夠從這本書裡得到治癒。

4、如何構建身份認同?

——《我在伊朗長大》

《我在伊朗長大》是一本圖像小說,是女孩瑪讚的一部自傳,講述她從10-24歲的經歷。那是1980-1994年,瑪贊成長在民主自由的家庭,但經歷了戰爭,以及當時社會中宗教、民族和文化上的各種衝突。

與此同時,她在這段時間經歷了青春期的成長,以及出國和回國,她需要找尋身份認同:我是誰,我想成爲怎樣的人?還要去理解自己對國家的複雜感情。我們會帶孩子討論:該如何看待她做出的各種抉擇?面對多元文化,個體如何融入和適應?

通過這本書,我們希望能爲孩子打開圖像小說的大門;瞭解伊朗的歷史、文化、宗教和政治制度等,也能讓他們開展眼界;理解青春期的困境,學習如何做出理性和自主的抉擇,這也是批判性思維的關鍵之一。

5、怎樣看見人性的光亮?

——《棋王》

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的整個背景都是知青上山下鄉時期,棋王是其中的第一篇。棋王的主角是一個下棋方面的天才,癡迷於下棋,書中講了很多他與人下棋的事。但不好的家庭出身,母親不支持,都給他帶來種種困難。

阿城是“尋根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興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尋根文學,致力於挖掘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阿城的很多作品選取的角度,就是在文革後重新去看待那段歷史。我們也希望借作品幫孩子瞭解歷史,去“尋根”。

阿城的敘事手法非常厲害,文字很動人,作品的可讀性很強,但孩子往往難以讀出其中的深意。我們會帶孩子討論個人與社會、時代的關係,興趣與職業的關係。

學期二 (秋季)

升入初中後,時間日益緊張,秋季學期我們針對初中學員設計的思辨說理課,適當降低了閱讀量,增加小班互動辯論,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學員的論證說理能力。

6、嚴師更能出高徒嗎?

——《波麗娜》

老師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指引。一些教育哲學秉持的理念是:教育應該是溫和的。老師在堅守原則的同時,應該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給予鼓勵和啓發,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溫柔的滋養。

然而,另一種教育哲學則認爲,嚴師出高徒。哪怕不捱打,但也應該以相對嚴格的方式對待孩子,避免形成驕縱、懶惰等不良品質,在嚴苛中鍛鍊自己的毅力和意志。

哪種教育哲學纔是更合理的?相信不同理念,會影響家庭如何選擇老師或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如何看待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是否繼續堅持學習某個技能……

在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的圖像小說《波麗娜》中,波麗娜就遇到了一位嚴苛的教師。她對待波麗娜的方式是否會造成她的逆反?老師的教育方式會如何影響波麗娜的成長?

我們會從這本書出發,和學員一起探討:嚴苛的老師對個人的成長來說,是一件好事嗎?瞭解基於不同的教育哲學所展開的實踐以及具體影響,並思考: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觀?

7、應該突出優勢還是彌補短板?

——人才觀:理解全才偏才背後的個體選擇與公共政策

每個孩子面對學業問題,都有自己的優勢學科和短板。那麼,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更應該彌補自己的短板,還是更應該投入到自己的優勢學科中?

思考這個問題的價值,不僅僅是在實際的學習中更好地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也是迴歸現實,看到公共政策層面存在的爭議:社會更需要怎樣的人才?全才?還是專才?

我們會和孩子們一起探討:怎樣的選擇對個人發展來說更好?如何理解全才和通才?社會發展更需要哪些能力?我們會補充一些經典的人物報道,看到不同選擇給人們帶來的改變和思考。

8、朋友總讓自己不爽,該不該遠離ta?

——友誼觀:反思友誼的複雜內涵,探討交友邊界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外界的溝通、和他人的相處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好的友情可以給予我們持續一生的滋養和美好的回憶。

但是,如果朋友總讓自己不爽,應該怎麼辦?例如容易自吹自擂、聽不進別人意見、說話帶刺傷人、偶爾和同學打架……很多家長可能告誡孩子遠離這樣的同學,避免受到不良影響;也有些家長苦於自己的孩子有些“嚴重缺點”,交不到朋友。

我們會和孩子們一起探討::我們對朋友的期待是什麼?該如何進行交友選擇?去思考友誼的複雜內涵,探討交友的邊界。

9、活得長還是活得有質量更重要?

——《馬克的完美計劃》

重病和衰老,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總會面對的困境,其中一個爭議點,是面對有限的生命,活得長久更重要?還是活得有質量更重要?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活得有質量當然更重要。但在真正面對死亡時卻存在現實糾結:當家人得了重病,難道不應該盡全力救治嗎?當自己身患絕症,也許化療會非常辛苦,但當我有一絲生還的可能,我要放棄治療嗎?

《馬克的完美計劃》就是這樣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書中,身患癌症的男孩馬克給自己制定了“完美”的計劃,他希望實現熱愛登山的爺爺的遺願,登上“天堂”山,英勇赴死。他會改變自己的想法嗎?

我們會從《馬克的完美計劃》的情節出發,結合描述衰老和絕症的暢銷非虛構作品《最好的告別》,和孩子們一起探討:生命的長度和質量應該如何衡量?有限的時間應該以何種價值觀繼續生活?探討死亡,也是在理解不同的價值觀,探討生的意義。

10、應該用基因編輯技術減少人類的疾病和苦難嗎?

——《天使時代》

殘障、貧困、疾病、衰老……種種問題給數億人帶來重重困擾。如果基因編輯技術能解決這些問題,應該使用它嗎?孩子們生活的未來世界,需要一種怎樣的科技倫理觀?

在人類身上應用基因編輯是違法的,也被普遍認爲是不道德的。2018年至2019年底,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及其團隊,對一對雙胞胎嬰兒的胚胎基因進行了編輯,嘗試使嬰兒對部分艾滋病具備免疫能力。該事件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有質疑者認爲,對嬰兒基因進行編輯突出了人類的倫理底線,賀本人最終也被判處500萬元罰款和三年的有期徒刑。

但這個話題本身更加複雜,有很大空間可以展開深入討論。在劉慈欣的《天使時代》中,飽經貧困困擾的坦桑尼亞國民,經過基因編輯後可以只依靠樹葉,便能維持生存。但這樣經過基因編輯過的後代,還算是人類嗎?其他國家對於這樣的個體充滿了敵意,他們最後還能和平共處嗎?這些後代又將何去何從?

我們會以《天使時代》作爲引子,跟學員一起探討:基因編輯技術是否應該應用於人體?背後有哪些好處和風險?反思科技發展帶來的倫理問題,理解不同的選擇背後體現的多元價值。

11、該不該過洋節?

——文化觀:反思文化衝突,構建身份認同

“洋節之爭”這幾年越演越烈。有人認爲應該發揚和傳承中國文化,抵制洋節,一些高校明令禁止學生過洋節;也有人認爲應該擁抱多元,理解不同文化……這個問題背後,涉及到如何理解文化、理解身份認同、理解多元和傳統的價值。

深入理解這個問題,在當下社會中尤其重要,會幫孩子反思自我和世界、國家的關係,和傳統、現代的關係。

我們會跟學員一起探討:該如何看待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價值?該如何看待文化衝突?人的身份認同是如何構建的?

/ 心動嗎?點擊上圖享受限時優惠 /

導師是誰?

C計劃(C指Critical Thinking),致力於推廣批判性思維教育,旨在系統提高兒童和成人的獨立思考、邏輯思維和理性思考能力。

C計劃已培訓過上千名兒童,數萬成人和教師,受邀在騰訊、聯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大附中、北京育民小學、深圳實驗學校等名企和名校進行大量培訓。是國內推廣批判性思維的專業教育團隊。

C計劃的導師團隊都畢業於國內外名校、有着豐富的兒童教學經驗、擅長將思維教學融入讀寫課程中。

爲何不該錯過C計劃思辨閱讀課?

C計劃思辨閱讀課對標中美英分年齡段學生培養體系,系統訓練80多個思維能力點;

選擇豐富實用的經典書籍,有效訓練獨立思考和表達;

重視品質和價值觀的培養,讓孩子成長爲求真、求知、公正和堅毅的獨立個體。

在正式課程外,爲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自主性與進一步鍛鍊孩子的思辨能力,C計劃會在暑期增設學生組織的討論活動與學生辯論活動。

在學生主持的討論活動中,孩子們在導師的指導下,設計互動題目、製作PPT,組織同學們一起討論。

在辯論活動上,從“知識是學習的目的還是工具?”到“不同文化之間有進步落後之分嗎?”,孩子們自主選擇辯題、搜索信息,在辯論過程中有理有據地捍衛己方立場,也在結束後嘗試換位思考,增進理解能力。

/ 過往C計劃辯論活動的辯題 /

現在報名L7,即可享受限時最低價!

C計劃暑期在線思辨閱讀課其他各級別已上線

(可點進公衆號瞭解詳情)

點擊下圖立即選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