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性政策如何兼顧短期和長期效應?白重恩等經濟學家這樣看

“這段期間財政刺激,有其正面效益,即讓收入分配和消費得到改善,但也需要關注其反面效益,即效率低下、債務積累比較快等其他問題。”

當前,國內經濟指標好轉的總體幅度還不大,如何通過投資和消費拉動內需增長成爲社會關切。9月17日,在第十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頒獎典禮暨中國經濟學家論壇上,多位經濟學家對此發表看法。其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提出了上述觀點。

白重恩表示,如果延續“以財政刺激做大量基礎設施建設,以聘用大量低教育水平勞動力來調節收入分配、提高勞動者報酬”的做法,將推高經濟和消費增長的相對成本,這從長期來看是不可持續的。

白重恩說,與其他G20經濟體相比,我國消費佔GDP的比重還比較低,但未來要想進一步增加消費,“老路子”或許行不通了,可能要從其他的方面改善居民的收入和收入分配。

他認爲,過去幾年,增值稅稅率和社保繳費率都在進一步下調,但未來要想在減少對刺激性財政政策依賴的背景下,進一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鼓勵消費,還有很多事要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於財政支出用於什麼環節,是做基礎設施投資還是用於改善民生,比如改善基礎教育、提升養老服務等。

根據各要素對不同階段的經濟增長貢獻情況,白重恩進一步分析說,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當政府引導的投資主要是投在創造低端勞動力的就業上,將會對投資成本高、更多使用教育水平較高勞動力的非關聯部門產生顯著的“擠出效應”,進而導致這些領域投資不足。回顧來看,政府在基建等領域引導投資力度較大的背後,和過高經濟增長預期不無關係。

另外,白重恩還注意到,根據城鎮居民的調查數據,從2009年~2012年開始,教育程度越低的人,工資增長的速度越快。換言之,中國勞動力成本增加得快,不僅僅是由於勞動力供給減少造成的,也和政府的刺激性投資相關。隨着要素成本上升,國內投資整體成本也會增加。

從企業投資的角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羣慧在該場論壇上也提到,國有企業應該加大對醫藥、金融、房地產等民生行業的發展和創新投資。

黃羣慧說,在資本佈局上,目前,我國作爲趕超型國家,國有企業在大國重器方面的研發投入佔比非常高的,甚至如航天航空領域已高達33.3%,遠高於國際平均水平,但在醫藥領域投入最低,國際上的較高水平可達到14%,而我國只有0.5%。競爭性行業需要通過創新投資去驅動,而根據國有企業應有的使命定位,國有資本不僅需要在大國重器上進行投入,也需要在前述民生行業進行投入。

不過,聚焦到房地產領域,武漢大學董輔礽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毛振華則認爲,當前亟需給市場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號,即我國不會再依賴房地產來拉動經濟增長。

毛振華說,目前,中央已經釋放了很多積極政策,比如,財政政策持續發力,貨幣政策年內已迎來第二次降準,房產政策明顯放鬆了並且已經出臺提振股票市場的政策。此番罕見的政策“組合拳”事實上並沒有給市場帶來強勁反彈。而在政策沒有達到市場預期的背後,應該反思的是,可能是市場預期與我國經濟發展現狀本身就存在偏差。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是深度調整週期問題,而不是短期衝擊後的反彈。”毛振華表示,隨着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比較長的週期性調整階段,今後多年內或很難再次出現5%以上的增長速度,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判斷。目前,經濟發展的問題正由“急性病”轉爲“慢性病”,應該採取慢性病治療的方式,固本培元、重視長期效應,而不能依賴地產等領域謀求短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