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財政政策轉向 兼顧經濟成長與金融穩定

有別於西方國家,穩定經濟成長的重擔大多落在貨幣政策上,中國主要以財政政策作爲刺激主力,因爲相較於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更能有效的在短時間內穩定經濟成長。即便中國在過去幾十年推動市場導向的改革,但是國營企業的規模仍然十分龐大,中國政府可以藉由國營企業,對實體經濟發揮龐大且有效的影響力,制訂獎勵計劃,鼓勵地方政府與銀行業擴大參與基礎建設投資計劃。

然而,財政政策能否肩負刺激中國經濟的重擔,關鍵在於能否協調各項政策,藉此打造真正有效的週期性政策。除了因疫情爆發,造成中國2020年未設定當年經濟成長目標,中國年度GDP成長率從未低於原先設定的目標;藉由設定GDP成長率目標、定調合理的經濟成長表現,中國政府常使用週期性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以填補其他經濟活動留下的成長缺口。

最新一波的疫情,對中國帶來預料之外的衝擊,使得達成2022年經濟成長目標的難度更高。此外,疫情亦使得中國政府心中理想的經濟成長率出現變數,連帶影響未來幾個月的政策支持力道。就在這關鍵時刻,中國政府也開始重新檢視政策與經濟成長,預計7月下旬將依據第二季GDP數字制訂未來幾個月的經濟政策。

儘管近來中國宣佈的刺激措施令人感到振奮,但還不足以實現接近5%的經濟成長目標。倘若中國7月宣佈的刺激政策規模不如預期,可能意味着中國政府將下修今年的經濟成長目標。聯博認爲,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中國將試圖讓下半年的GDP年增率回到長期平均值,意即接近潛在成長率與年度成長目標。

此外,今年中國的財政刺激將從過去維持經濟成長的穩定性,轉爲兼顧經濟成長與金融環境的穩定性。換言之,未來將難以看到過度刺激的週期性政策,也不太可能看到中國政府像全球金融危機時期那樣肆無忌憚地花錢或大力刺激經濟成長。

回顧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當時中國政府總計推出人民幣4兆元的刺激方案,規模相當於中國GDP 12%左右;根據聯博的基本預測,此次推出的刺激方案只會讓財政赤字增加GDP的5%。

聯博認爲,中國可透過各種管道爲基礎建設籌措資金。除了傳統的財政投資項目,其他項目的支出亦持續增加,包括環境、公衛、都會區公用事業,以及「新基礎建設」─近期的優先支出項目,大多投資於資訊與通訊科技。

這些新基礎建設計劃可創造長期效益,且成長速度料將高於傳統的基礎建設投資。儘管如此,由於新基礎建設的規模目前尚小,因此短時間內無法作爲主要的週期性政策工具,協助中國政府穩定經濟成長。

擴大公共投資與下半年中國經濟成長反彈應有助於其他國家的經濟表現,大宗商品出口國將可望從中受惠,因爲全球分別約有50%與20%的金屬與能源需求來自中國。然而,由於此次的刺激規模相對較小,且採用的財政刺激工具與當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不同,拉擡效益可能不若先前顯著。

聯博認爲,下半年中國市場仍將受到疫情、政策力道、地緣政治風險等等諸多因素影響而起伏不定,投資人須謹慎地看待下半年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