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大結腸炎太難纏 害日相安倍兩度請辭

潰瘍性腸炎患者會反覆出現腹痛現象,經常需要跑廁所。此爲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安倍兩次請辭都是因爲潰瘍性大腸宿疾。(路透)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8日拋出震撼彈,他因健康影響而請辭,而他罹患的疾病就是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大結腸炎)。他第一次執政時曾因宿疾惡化,不得不辭職下臺,相隔10餘年,困擾他的潰瘍性結腸炎成爲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日本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免疫異常的腸道疾病,發病10年後致癌化風險會增加,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結腸癌

安倍第一次執政去職後,《文藝春秋》月刊曾揭露,他17歲時即患上潰瘍性結腸炎。後來,據說因爲新藥「Asacol」的出現,使他的病情獲得改善,他因此又復出政壇,不僅拿下自民黨黨魁一職,也二度當選首相,更在日前寫下任職最久的首相新紀錄。不過,今年以來疫情爆發,加上東京奧運延期的折衝,終於讓他積勞成疾,再度因爲潰瘍性結腸炎而再度下臺。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潰瘍性結腸炎被認爲在結腸的免疫系統中出現異常,它好發於20-30歲,中年人兒童也可能罹病,但患者以輕症居多。目前還不清楚其發病原因,但似乎與各種環境因素交互作用或體質有關。在日本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約22萬人,而歐美又比日本多,此疾很難徹底治癒,它甚至被視爲一種不治之症。

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症狀,有腹痛、腹瀉、血便、發燒、貧血、體重減輕,這些症狀雖不致命,但一天要多次跑廁所,會造成生活的不便,而壓力則是加重此病的原因。杏林大學教授久鬆裡一說,,「爲了提高生活品質,繼續徹底治療和抑制症狀非常重要。」此病特點是會反覆出現腹痛等症狀,治療以防止復發爲主要目標

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久鬆教授表示,會根據症狀施藥,若藥效不佳,可能會實以類似人工透析的白血球成分去除療法,或採用粒細胞去除療法(GCAP)。如果病情嚴重,可考慮切除大腸的手術。此外,還有「糞便移植」療法,將健康人糞便中腸道細菌移植到患者體內

久鬆教授說,潰瘍性結腸炎在發病10年後,致癌風險會逐年增加。由於結腸粘膜持續發炎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導致結腸癌。它因此被認爲容易罹患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