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飲食、吃降血糖藥效果差 醫加1物血糖穩了 還變瘦
一名糖尿病控制不佳婦人,改用腸泌素藥物後,血糖控制與蛋白尿情況都獲得改善。(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全臺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王至禎分享有位63歲的罹患糖尿病的婦人,即使積極飲食控制與使用傳統降血糖藥,血糖依舊波動起伏,經他評估下,婦人使用腸泌素藥物,不僅多年控制不佳的血糖變得平穩、體重減輕,就連蛋白尿也有所改善。
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王至禎指出,腸泌素是腸道自然分泌的激素,在進食時釋放,可刺激胰島素分泌、減少升糖素分泌、延緩胃部排空速度及抑制大腦食慾,這些作用環環相扣,使血糖能維持穩定,也有助體重控制,而腸泌素藥物─GLP-1受體促效劑,正是透過強化這些作用,不僅能控制糖尿病,更在心血管、腎臟、肝臟及其他器官保護上展現潛力。
王至禎指出,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腸泌素藥物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使血管更具彈性,降低血管阻力,進而減少高血壓對心臟與腦部的影響。
王至禎指出,腸泌素藥物還能調節脂質代謝,減少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的堆積,降低動脈粥狀硬化風險。部分研究顯示,這類藥物可能有助於減少腎臟的發炎反應與氧化壓力,進而延緩腎病變的進展。
王至禎指出,腸泌素藥物在肝臟能降低脂肪的堆積,改善胰島素阻抗,減少肝臟發炎的程度;在骨骼方面,能促進成骨細胞的活性,減少破骨細胞的作用,進而延緩骨質流失;呼吸道方面,能降低罹患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風險,並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症狀。
王至禎指出,腸泌素藥物也能減少神經元的退化與死亡,改善腦內訊號傳導,進而降低神經退化的風險,另有研究發現,這類藥物還能透過調節免疫系統,降低發炎反應,幫助牛皮癬、化膿性汗腺炎等患者改善皮膚病況。
王至禎指出,腸泌素藥物不僅是控糖與減重的利器,在心血管、腎臟、肝臟、骨骼、神經系統、呼吸道、皮膚等方面都展現值得期待的保護作用,不過,這類藥物爲處方用藥,患者還是需經由醫師評估後再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