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析「宇宙正午」超亮新星 恆星形成最劇烈的時期

新星爆發想像圖。(圖/新華社

本報訊

科學家在100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裡發現了一顆超亮超新星,這是迄今發現的最遙遠超新星之一,爆發於宇宙大爆炸之後約35億年,當時正值一些天文學家所稱的「宇宙正午」,即恆星形成最劇烈的時期國際科研專案「暗能量調查」的科學家在新一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報告說,這一發現爲研究「宇宙正午」時期的恆星和星系演化提供了新線索。這顆超新星編號爲DES15E2m1f,最初於2015年11月由智利托洛洛山泛美天文臺布蘭科望遠鏡觀測到,當時它的亮度處於峰值。隨後,研究人員利用其他望遠鏡進行了後續觀察。普通超新星是大品質恆星死亡時發生劇烈爆炸產生的。超亮超新星的亮度比普通超新星高10到100倍,人們還不太清楚它們的形成機制。以往發現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品質都較小,使科學家認爲小星系缺乏元素環境有利於產生超亮超新星。但觀測顯DES15E2m1f所在的星系是一個普通的大品質星系,這迫使人們重新思考超亮超新星的形成問題。研究人員說,新發現意味着銀河系也可能曾經擁有產生超亮超新星的條件。宇宙中最初只有氫和氦兩種元素,比氦更重的元素是在第一代恆星的核聚變過程中產生的。超新星爆發把重元素拋灑到宇宙空間,爲第二代恆星乃至行星的形成創造條件,因此超新星研究對了解恆星和星系演化非常重要。「暗能量調查」是一個多國合作的天文觀測項目計劃在5年裡觀測3億個遙遠星系,對宇宙膨脹過程進行高精度觀察,探索暗能量的性質。該專案自2013年啓動以來,已經發現了多顆超亮超新星。(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