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冰川融化新機制

新華社深圳10月31日電(記者白瑜、鄭天虹)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北京時間31日發表了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員冉將軍領銜中國、荷蘭、美國、丹麥、比利時等多國科學家聯合研究的成果,揭示了格陵蘭冰蓋內部夏季存在大量的融化滯水現象及其規律。這一新發現對當前用於預測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區域氣候模型的可靠性提出了挑戰,對預測冰蓋在未來的演化產生影響。

海平面的持續上升將對世界沿海區域造成巨大的社會和經濟影響。格陵蘭冰蓋目前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單一貢獻源。按照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科學家估算,如果格陵蘭冰蓋完全融化,將導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7米左右。儘管全世界的科學家已經對格陵蘭冰蓋的融化機理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但仍然沒有解決融水如何影響冰蓋內部演化這一關鍵的科學問題。

“我們利用遙感衛星和地面氣象觀測等技術能夠很容易地研究融水在冰川表面的變化,但是無法對隱藏在冰蓋內部和底部的水進行高時空分辨率的監測。”冉將軍說,國際團隊耗時6年攻關,率先利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揭示了冰蓋內部和底部的融水演化。

關於未來100年海平面上升的預測,對全球沿海城市的規劃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研究團隊發現,人們目前用於預測由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氣候模型存在約20%的系統誤差。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如果繼續用含有20%誤差的模型進行未來100年的預測,極大地降低了預測的可靠性,影響人們的決策。”冉將軍說,“儲存在冰蓋內部和底部的融水量大到能把附近的基岩最高壓低5毫米,這對建立和維持毫米級全球高程基準具有重要影響。”

專家認爲,該發現爲研究融水在冰川內部和底部的演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視角,有利於提高冰川模型的可靠性,降低由全球變暖導致的未來海平面上升的預測誤差;該研究將重塑人們對冰川動力學的認識,並對預測冰蓋在未來的演化產生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