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沙棘放線菌固氮生物學機制
近日,《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農業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山西晉中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的題爲The genome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a conserved molecular mechanism in actinorhizal and rhizobial symbio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組裝了沙棘染色體級別的參考基因組,探究了沙棘放線菌固氮生物學機制。
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的部分植物能夠與根瘤菌或放線菌共生固氮,其中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分子機理研究深入。目前,放線菌共生固氮沒有好的研究模式植物,因此放線菌共生固氮機理研究少、進展慢。沙棘是胡頹子科沙棘屬落葉性灌木,適應於缺水少肥的華北及西北貧瘠地區,是防風固沙功臣,最重要的是其根部與放線菌共生固氮;其果實富含維生素C及黃酮等活性物質,是健康飲品的原料供給者,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經濟價值。
該研究以採自山西的沙棘爲材料,組裝染色體級別的參考基因組,理清存在爭議的固氮分支植物的演化關係。沙棘與其近親物種冬棗大約在7-8千萬年前分化開;兩者分道揚鑣後,沙棘又經歷了一次特有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
研究團隊對沙棘的根瘤樣品進行微生物多樣性分析,確定放線菌Frankia爲其根瘤共生微生物的主要來源,並對沙棘根瘤和根等多個組織進行轉錄組測序,通過比較沙棘根瘤共生誘導和苜蓿中根瘤固氮共生相關基因,發現共生相關基因中絕大多數呈現出直系同源關係,如NIN, RPG, NSP2, DMI2等,表明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和放線菌根瘤共生的保守性。沙棘參考基因組爲研究沙棘的分子生物學、植物-放線菌共生以及沙棘的遺傳改良提供了科學基礎。
該研究還利用沙棘基因組、轉錄組等信息鑑定出維生素C合成通路相關基因,繪製沙棘維生素C合成的代謝通路圖。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沙棘根瘤切片
來源: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