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

“嫦娥”奔月,“北斗”組網,“天問”探火,“天和”升空……矢志創新,一項項舉世矚目的創新成果,鐫刻着科技工作者開拓進取的堅實足跡。C919展翅,“奮鬥者”號逐夢深藍,“深海一號”探索海底,萬噸級大型驅逐艦捍衛疆土……勇攀科技高峰,一件件大國重器驚豔世人,標註着科技創新的中國高度、中國深度。

回首過往,這只是新時代中國創新發展的“驚鴻一瞥”。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我國創新能力在世界排名第12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羣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高瞻遠矚,領航定向。以改革之火點燃創新引擎,“中國號”巨輪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

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72億年僅偏差1秒!

2024年伊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傳來喜訊:該校研究團隊成功研製了鍶原子光晶格鍾,數十億年誤差不超過一秒。

發力原始創新,鍶原子光晶格鐘的研製僅是個剪影。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縱觀人類發展史,實踐反覆證明,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

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幾十年來闊步前行的中國,走到了一個攸關發展和生存的十字路口——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但產業還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把握時與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並作出一系列科學部署。

錨定方向,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今日中國,科技創新的浪潮洶涌澎湃,復興夢想在拔節生長。

這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突破——

春節過後,四川甘孜州稻城縣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簡稱“拉索”)再立新功:這次,在距離地球5000光年左右的天鵝座恆星形成區,科學家們清晰看到了一個巨型超高能伽馬射線泡。這個“巨型泡泡”是歷史上首個被認證的超級宇宙線加速源,它的出現,讓原本可以解釋宇宙線的一些理論模型不再適用。

這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標誌性成果——

順利起飛、平穩落地、跨過水門……2023年5月28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型客機C919成功完成首次商業載客飛行。通過C919的設計研製,我國掌握了民機產業五大類20個專業6000多項民用飛機技術,帶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羣體性突破。

這是面向人民健康需求的科研攻關——

自從高速離子在物體中行進停止時釋放能量的布拉格峰被發現以來,人類一直在探索利用質子和重離子治療癌症的可能性。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目前我國自主研製的重離子治癌裝置已落戶多個城市。

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今日中國,已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創新主體活力迸發

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加快推進創新高地和創新平臺建設,大力推動懷柔、張江、合肥、大灣區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建設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不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支成體系、擔使命的戰略科技力量正在孕育,國家創新體系更加高效順暢。

揭示人類基因組暗物質驅動衰老的機制、新方法實現單鹼基到超大片段DNA精準操縱、揭示光感受調節血糖代謝機制……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中國科學院主導完成的多項重要成果成功入選。

以國家戰略性需求爲導向,首批國家實驗室成功組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國之重器”建成投用;加快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各類創新基地佈局不斷優化提升……

挺膺擔當的不止科研“國家隊”。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最活躍的創新力量。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佈,明確支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舉措,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2023—2025年)》,爲中小企業創新轉型紓困解難……一系列利好舉措同向發力,越來越多企業跑出了創新加速度。

有關統計顯示,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3.9萬家增長至2022年的40萬家,貢獻了全國企業68%的研發投入,762家企業進入全球企業研發投入2500強。

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正在收穫豐厚回報。2023年,新動能成長壯大。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製造、航天器及運載火箭製造、飛機制造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1.5%、23.5%、10.8%;智能車載設備製造、智能無人飛行器製造增加值分別增長60.0%、20.5%;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新三樣”產品產量較快增長,較上年分別增長30.3%、54.0%、22.8%,“新三樣”產品出口額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長達到29.9%。

“我國持續推動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局面,中國經濟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中不斷髮展壯大。”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表示。

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以二氧化碳爲原料,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澱粉——看似天方夜譚的一幕,如今已在中國的實驗室裡成爲現實。

這項令人驚歎的重大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然而鮮有人知,在項目持續的6年中,科研團隊經歷了多少次失敗。“實話實說,也曾想過要放棄。”時任所長馬延和研究員坦言,“之所以能堅持下來,是因爲我們的科研人員有股韌勁,更是因爲院裡給了我們相對寬鬆的創新環境,不以最終結果論成敗。”

樹高葉茂,繫於根深。更多從“0”到“1”的突破背後,是持續優化的創新生態。

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大”“基礎研究人才隊伍仍有明顯短板”……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迫切需要建立與此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以深化改革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潛能。

這是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在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成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一步。

這是深入推進的法律保障——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發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環環相扣的成果轉化“三部曲”相繼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情況迎來鉅變。《2023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39.6%,較上年提高了2.9個百分點,實現了連續5年穩步提高。

這是溫暖人心的政策“紅包”——改進經費管理,改革評價體系,改善分配政策,擴大科研自主權,減少繁文縟節……做“減法”減負,一系列旨在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的政策措施相繼出臺。加大各類人才計劃對基礎研究人才的支持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樑、擔重任,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週期支持機制,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做“加法”賦能,一系列支持科學家大膽探索的管理制度陸續實施。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科技體制改革主體架構已經確立,一個個科研堵點被打通,中華大地處處激盪着澎湃的創新動能。

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3年,我國高被引論文佔全球總量的27.3%,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增至1169人次。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01.5萬件,同比增長22.4%,成爲世界上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

以科技創新爲筆擘畫明天,必將繪就一幅波瀾壯闊的高質量發展畫卷。 (經濟日報記者 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