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後 聯合國:亞太地區延遲32年才能實現

一名羅興亞人走進孟加拉難民營。(圖/路透社)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15日最新報告指出,若依照現行速度,亞太地區直到2062年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比原定的2030年延後32年之久。

報告顯示,亞太地區落實《2030年議程》進度嚴重落後:2023年時程過半之際,該地區僅實現原定進度的17%;預計2030年也只能完成33%進度。分析稱,全球環境不利導致當地表現低迷。疫情後接連不斷的危機與衝突擾亂全球供應鏈,並製造高度不確定性。

亞太地區在各項目標上的發展並不均衡。其中,目標1(無貧窮)和目標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發展幅度最大,目標13(氣候行動)則有所倒退。對此,亞太經社會強調,將氣候措施納入國家政策,應爲當地國家的首要任務。

報告顯示,不同國家與族羣間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島嶼型發展中國家尤其面臨重大挑戰。

從性別差異來看,婦女和女孩在獲得教育和就業機會方面所面臨的挑戰突出,而男性的挑戰主要與健康或個人安全相關;從地域差別來看,農村人口在獲得飲用水、衛生設施和清潔烹飪燃料方面繼續受阻,而城鎮地區最貧困的兒童則難以完成中等教育。

亞太經社會表示,儘管地區整體進度緩慢,但個別國家實施之策略仍值得讚揚,強化數據系統並提高政策執行力有助早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而數據管理能力的增強和數據品質的提升也推動政策改進。

報告提及中國大陸於2020年進行的人口普查,爲多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指標分析提供寶貴資源;此外,菲律賓對身心障礙兒童補助推動的研究,也促成該國最近通過一項法案,以提供財務補助的方式擴大對身心障礙兒童的支援。

此外,從報告當中還可以看出,資料正在被用於氣候變化的適應和減緩、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數位技能、減少童工、防止童婚,以及更好地衡量無國籍人口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