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mRNA潛力 中研院邀唐獎得主協助臺灣團隊

(圖左起爲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東洋總經理侯靜蘭、中研院院士王惠鈞、中研院院士張文昌、唐獎董事閻雲、唐獎得主、彼得·庫利斯(Pieter Cullis)、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及DCB執行長吳忠勳。圖/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瞄準mRNA作爲新一代藥物的潛力,中研院院士王惠鈞3日表示,中研院已經組成團隊,鎖定具有潛力的主題進行研究,且已打造GMP先導測試廠房,提供測試新開發的技術。他邀請唐獎得主魏斯曼教授,擔任mRNA藥物研發顧問,給予臺灣團隊協助。

成功開發對抗新冠肺炎之mRNA疫苗的三位科學家、唐獎第五屆生技醫藥獎得主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和彼得·庫利斯(Pieter Cullis)3日以「新一代藥物的誕生:mRNA」(mRNA:the New Generation of Medicine)與3位臺灣產官學代表展開多方對談,針對mRNA技術的發展現況、開發應用及未來趨分享看法。

該場「唐獎臺灣生技論壇」,由DCB執行長吳忠勳主持,與談人爲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中研院院士王惠鈞、東洋藥品總經理侯靜蘭。

魏斯曼表示,COVID-19疫苗並非無中生有,mRNA-LNP疫苗平臺發展多年,原本是用在研發HIV及流感病毒,因新冠肺炎纔在短時間內被實際應用併發揮驚人成效。而許多疾病包括瘧疾、肺結核、過敏等自體免疫疾病及遺傳性疾病的療法,目前都在研發中,因此RNA-LNP技術確實前景可期。

他提到,可以在mRNA疫苗中同時放入不同的抗原,如此一來,未來可拉長疫苗施打的間距、也可能減少施打疫苗的次數。不過mRNA疫苗目前仍在發展的初期,能否取代所有的疫苗,需抱持懷疑的態度。

王惠鈞表示,臺灣能否開發出自己的智慧財產非常重要,中研院已打造GMP先導測試廠房,提供測試新開發的技術,他在論壇中直接邀請有許多協助其他國家設GMP經驗的魏斯曼教授,來擔任mRNA藥物研發顧問,給予臺灣團隊協助。

侯靜蘭表示,如果要在臺灣研發mRNA藥物,重要的是先找到迫切的醫療需求,從罕見疾病中找出致病基因。希望政府能夠扮演產學界的橋樑,提供全面的協助,包括法規及資金,相信臺灣的生技公司能全力投入這些突破性的療法中,讓病患看見希望,也讓臺灣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陳儀莊表示,臺灣有非常健全的醫療保險制度,健保資料庫完整,已蒐集七十多萬筆的基因定序資料,可以連結到病例,這代表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從基因中尋找醫療迫切需求。

陳儀莊說,國科會最近支援兩項核心的研發基礎設施計劃,打造實驗室及研發平臺,未來會有兩到三座GMP等級的設施,提供mRNA藥物小規模的臨牀試驗,可以銜接中央研究院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成果。此外,臺灣還有臨牀試驗資訊平臺TCTC推動臨牀試驗研究案。

臺灣政府致力於轉譯醫學,什麼是加速基礎研究到發展成醫療應用的關鍵因素?庫利斯教授表示,其實在加拿大或北美地區,這整個過程也都欠缺效率且非常繁瑣,除了在研究之初就要設想後面的臨牀發展,建議要先建立良好的研究生態系與科學獎勵制度;臺灣無需擔心進度是否落後,而是應該依照自己的步調穩定發展。

卡里科教授則說,癌症疫苗的實現還有很多需要考量的因素,mRNA可以製造不同的細胞激素,注入後可驅使免疫細胞找到腫瘤細胞,殺死癌細胞避免轉移,但也需要不同的技術結合一起,才能找出更合適的治療方法。至於業者關心開發哪一種亞洲或華人特定癌症類型藥物,建議也許可研究那些未抽菸卻得到肺癌的案例,從預防的角度減少人罹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