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陸》免費餐廳,在武漢能維持多久?

提供免費午餐的雨花齋。(作者提供)

免費運轉的餐廳,能維持多久?在我看來,可能不出半年就要倒閉。但在這裡,他們爲武漢人提供免費午餐八年,風雨無阻,全年無休。

這裡是——雨花齋。

前些時間,我在機緣巧合之下了解到雨花齋這家店,和讀者朋友們一起捐出一輛蒸飯車,解決了雨花齋的燃眉之急。

大家也會好奇,雨花齋是如何運作的?雨花齋的經營者、義工又是什麼狀態?

昨天我又一次探訪雨花齋,成爲義工中的一員。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分享我的經歷,也歡迎大家親自到店瞭解情況。

01 家人,回家吃飯

「雨花齋」其實是一個概念,最初由浙江建德廣安禪寺前住持文全長老提出,意在「面向老人,免費吃素」。

現在全國的雨花齋數量已超過700家,但每一家店之間並沒有組織關係。

沒有經濟控制、沒有組織調度,完全依靠各地的愛心人士自發建立,又憑着各界社會力量盡力維持。

武漢江漢路雨花齋。(作者提供)

武漢第一家雨花齋在循禮門開業,從2014年不斷堅持,後來又新增了南湖店。

而我探訪的這家雨花齋位於江漢路,是由這些曾在「老店」服務過的義工一起開辦的。

它並不是最繁華的那條街上,而是在附近世紀江尚一個很不起眼的角落裡。這裡離花樓社區、民生社區等老舊小區距離更近,每天到店用餐的除了賣菜翁、流浪漢、殘障人士外,更多的是普通的老人。

「剛開業的時候,每天可以提供三四百份飯菜,」江漢路店雨花齋的店主李憶蘭回憶,「現在每天中餐的數量維持在250份上下。」

「週末、節假日來的人會少一些,很多老人和家人一同用餐,就不會來我們這了。」

疫情後,雨花齋一改堂食,主要提供外帶。往往還不到11時開餐,店門口就已經排起長隊。於是,義工老師們給排隊的「顧客」們一一提供號碼牌,讓大家先避避風,等開餐了再來。

「來了都是家人,歡迎回家吃飯」彷彿是義工老師們的「口頭禪」。

遞上每一份米飯、每一碗菜品,伴隨着「歡迎回家」的溫暖,無論是義工老師還是顧客,都如一家人般,笑呵呵地嘮嘮家常。

吃完飯還沒飽,可以來加飯加菜;想換換口味,可以再來一碗甜湯。

不少義工甚至記住了常客,打飯時會看着時間嘮叨「都過十一點半了,XX怎麼還沒來」。

昨天,當我正接過碗,詢問「要不要醃菜和辣椒」時,黃老師叫住我:「她是啞巴,直接把碗拿過來就好。」

一邊打菜還一邊跟身邊的石老師談天:「『啞巴』昨天好像沒過來勒。」

於是石師傅給她的碗裡又多加了一份米飯。

在雨花齋,店長李憶蘭被義工老師們親切地稱作「姑媽」。我最初還很疑惑:哪兩個字?是店長的名字嗎?

義工老師們說,就是親人的那個「姑媽」,這是愛稱。「雨花齋裡,大家都是家人。」

02 傳承,物盡其用

在雨花齋,姑媽唸叨最多的家人,就是「周大家長」。

周羣,也就是「大家長」,是雨花齋曾經的頂樑柱,全身心投入着雨花齋的工作。買菜、買設備、做飯、供餐都是親力親爲,還將自己的大半積蓄全部投入到雨花齋的日常運轉中。

昨天上午擇菜薹,我正準備把葉子扔掉時,姑媽另外拿了一個簍子,專門用來放葉子。

「菜薹葉子……能吃嗎?」長這麼大,我是真的沒吃過菜薹葉子。

而且這次愛心人士足足捐了這麼多菜薹,也沒必要留葉子吧。

姑媽解釋說:「這葉子,可都是寶。剁碎了,做醃菜吃,可香可香。」

「而且這都是好菜薹啊,洪山菜薹,怎麼能浪費呢?大家長啊,曾經可是專挑不新鮮的菜買。」

這就讓人更不解了,爲什麼要挑不新鮮的菜買?

「最不新鮮的菜,我們一般不會買嘛,所以最後就會剩下來。菜販子肯定也都把剩下來的扔掉,那這些菜就浪費掉了。大家長就是專挑這些可能會被扔掉的買。」

大家長的人生哲學就是「物盡其用」。不是「各司其職」,而是「絕不浪費」——我要是不買,它被扔掉了,用處就沒地方發揮了;我買下來,它就能發揮全部的價值。

這讓我想起,上次去換新蒸飯車時,我讓安裝師傅檢修了舊的蒸飯車。

安裝師傅仔細看了看,疑惑道:「這車用了多少年了,怎麼老化得這麼嚴重?」

義工陳老師說:「2017年才用啊。」

「這就怪了,即使是天天用,也不至於這樣啊?」

現在明白了。當時設備採購時,大家長一定買的是二手機器吧。

現在,「物盡其用」的觀念也繼續在雨花齋傳遞。

用餐儘量光盤,隨手關水關燈,舊設備只要不影響使用,能不換新就不換新……

中午的飯菜,小鍋小鍋炒,有需求再做新的,儘可能全部送出。

每一點每一滴,不能浪費。

03 餐桌,繼續傳遞

雨花齋輸出與接受的善意,源源不斷;而這張免費的素食餐桌,也在繼續擴張。

2018年,石老師還是排隊領餐中的一員,依靠雨花齋這份中飯度日。現在,他也成爲了義工的一員,日常值守在雨花齋,還在廚房忙碌。

「生活……好很多了!」雨花齋,成爲他安頓自己的地方。

在媒體的曝光下,更多人瞭解到雨花齋深受感動,也紛紛前來成爲義工。

但現在,雨花齋每天固定來的義工其實不多。除了風雨無阻的姑媽,很多義工老師平時也要上班,多數是週六週日才「回家看看」。(AveryMorgan/現居武漢)

(本文來源:「一家兩岸」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