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之年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爲這個代表團的關注焦點

(原標題:開局之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爲這個代表團的關注焦點)

如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今年全國兩會是黨的二十大召開後的第一次全國兩會。在開局之年,這個議題被全國代表、委員們高頻提及。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過去的五年,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

3月5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代表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邁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徵程,上海要牢記“國之大者”,堅持“四個放在”,勇擔國家戰略使命,在深化高水平改革開放上多作貢獻,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多作貢獻,在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上多作貢獻。

使命擔當,重任在肩。早在兩會開始前,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在滬全國政協委員們的走訪調研,議案提案也多與科技創新息息相關。

看重基礎研究

“我們常說卡脖子問題,卡在了哪裡?就是卡在最底層的基礎研究。”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郭坤宇關注着基礎研究,他提出,基礎研究不是工程類項目,很難做出明確的時間進度安排,因此建議基礎類研究項目應該設置起始時間,不設置結題時間,但規定基本研究週期,相關預算應設計爲總體框架性的預算,不應分得太細,因爲在長週期的研究過程中,會有許多不可預料的科研支出。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黃勇平則建議啓動“原始創新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設立“卓越人才”支持項目,建立以人爲主的支持體系,並讓優秀的基礎研究人員在45至65歲之間仍然能發揮才能,增設基礎研究人員固定的人頭費。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學院副院長曹阿民在過去的一年中,走訪江蘇、安徽、浙江多地開展調研,他帶着一份《關於加快區域科技創新聯合體建設、更好發揮長三角科創一體化推進高質量協調發展》的提案來到了北京,建議長三角三省一市政府應以大項目爲牽引,用具體動作推動實際聯合。以聯盟成員單位爲基礎,瞄準應用技術研究,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專項。

人才是核心資源

在3月6日的分組會議中,上海代表團再次圍繞“如何做到科技自立自強、引聚全球頂尖人才”展開熱議。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代表建議,國家在頂尖大學和一流研究機構試行優秀博士後留學計劃,爲優秀博士畢業生進入國際頂尖實驗室探索一條新路;國家進一步支持和鼓勵綜合性一流大學,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優勢,爲培養拔尖的基礎教育教師作出更多探索,爲基礎教育發展注入新動能。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李政道講席教授、研究部主任丁洪早年曾任美國某高校終身教授,但他舉家回到中國投身科研。丁洪提出了關於加強吸引高端外籍科技人才來華工作的建議。

“在國際力量對比變化、我國新冠疫情防控政策進行重大調整的背景下,必須更加積極參與全球科研人才競爭,創造良好的科研、生活環境,進一步吸引高素質國際科技人才來華工作,不斷夯實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人才根基。”在丁洪看來,要爲引進人才解決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教育和醫療,因此建議爲外籍科研人員提供享受一定學費折扣的學額,並探索引導社區提供外籍人員簽約家庭醫生途徑,並將家庭醫生涉及費用納入醫保範圍。

“我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還有待提高。突出表現在人才總量有限,尤其是高端人才、頂尖人才極度缺乏。”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說。

顧祥林建議,豐富學科專業內涵、強化數理基礎訓練、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強化醫科、工科人才的數理基礎和信息技術基礎。推進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公共基礎課程改革,倡導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互相滲透,賦能傳統學科專業與時俱進、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