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蓋整治被遺棄的「綠川」 林佳龍要營造水岸中區再生

綠川開蓋工程7月開工,林佳龍:聽取市民聲音 打造市民河川。(圖/臺中政府提供)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臺中正在改變!爲了重新整治綠川,讓中區再生,臺中市政府從2015年12月就開始推動「綠川培力計劃」,市長林佳龍2日在出席紀實活動時強調,這次計劃主要是希望透過市民參與,打造屬於市民的河川,從中讓大家都能對綠川有所期盼,無論是水質文史生態,甚至是多元文化,都能以最好方式呈現。

「整治綠川計劃是中區再生的關鍵,市民參與也是整個計劃成敗的關鍵」,林佳龍說,臺中市政府已經編列8.5億元的整治經費要進行綠川開蓋,未來串聯綠空鐵道軸線、融入多元族羣概念,將可成爲文化城中城主軸連帶讓中區再生,讓這流經市區的綠川能夠成功展現它的美。

綠川原本叫做「無名溪」、「新盛溪」,是臺中市中心4條主要河川之一,同時也是臺中市人文發源地,最早歷史起於清代,歷史可說是相當悠久,再加上綠川流經臺中盆地而形成低窪平原,讓現今的臺中公園一帶發展出市街。不過因爲都市發展、人口外移,綠川開始受到都市廢水污染並加蓋後,逐漸成了一條「被遺棄的舊河流」。

事實上,爲了讓綠川重回光景當地也有一羣年輕市民從2014年就開始在綠川沿岸擺攤,舉辦「綠川市集」,爲的就是讓這臺中文史發源地能夠重新被人們看見,同時透過市集的舉辦,吸引民衆來感受這舊市區、老城風情

隨着在去年底開辦整治綠川的計劃,臺中市水利局2日也辦「綠川培力紀實」活動,邀請身着越南傳統服飾的新住民小朋友烏克麗麗表演越南傳統河川歌曲,接着撥放培力活動舉辦以來的回顧影片

林佳龍說,中區再生是市府的承諾,周遭環境營造與整治,讓綠川活化,更是市府與市民共同的任務,而新住民已成爲臺中多元化的一部分,新住民是城市的主人,尤其回顧中區歷史發展,包括綠川開蓋生態環境維護、不同在地族羣居民多元性,以及臺中火車站綠空鐵道花園軸線計劃,若能多面向兼顧並串聯起來,將可成爲文化城中城主軸,讓中區再生。

不過,大家共同參與計劃,勢必會有不同聲音出現,林佳龍認爲,就是要藉此讓市民發揮對水岸環境營造構想,並進行互動、討論與協調,絕對能夠讓計劃更順利進行,激盪出更好的想法。

水利局強調,去年12月起推動「新盛綠川水岸廊道計劃」,辦理「綠川培力計劃」,透過廣泛訪談工作了解在地民意,陸續更開辦培力學堂願景工作坊,爲期半年的培力計劃,已經累積675人次的參與,目前市府編列的8.5億配套工程將於7月份陸續開工,預計2017年底中區就會「因綠川整治而蛻變,讓人看見全然不同的臺中」。

►更多的《臺灣第一女總統》出訪隨行報導

►更多政治影音、報導,請鎖定【ETtoday筋斗雲粉絲團

►Live!【ETtoday直播國會現場

(臺中市政府新聞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