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丨聚焦“科創中心建設“、“跨境數據傳輸”——上海代表團開放日迴應了這些熱點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北京報道

3月6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對中外媒體開放。會上,來自上海的全國人大代表們談經濟、論發展。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營商環境、數據跨境流通、科創中心建設以及高校科研轉化”成爲市場關心與上海代表密集迴應的重點所在。

營商環境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上海的閃亮名片。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在現場表示,這些年,上海把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擺在突出位置,迭代實施1101項改革。

龔正透露稱,在創業企業方面,去年,上海日均新設企業1904戶、增長28.1%,企業總數達到289.2萬戶,每千人企業數增加到116.8戶、位居全國第一;在外資吸引力方面,去年,全市實際使用外資超過240億美元,再創新高,連續四年超過 200億美元,尤其是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分別新增了65 家和30家,累計分別達到 956家和561家。此外,2018年以來,上海累計爲各類經營主體減負超過9100億元。

跨境數據流動

從全球範圍來看,跨境數據如何流動尚未形成共識。然而,各經濟體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數據信息安全等方面如何平衡,已經日益成爲擺在眼前的重大挑戰。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中國針對跨境數據流動的解決方案也在不斷推進中。2023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指出,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並強調了包括“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內的多項重點工作,提出的一系列具體任務即包括 “認真解決數據跨境流動”。作爲全國數據要素最爲活躍的城市,上海計劃如何進一步便利數據跨境流動,吸引更多外國企業進駐或留在上海?

上海臨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袁國華表示,臨港新片區圍繞數據跨境流動的主要工作可以用“123”來推進:“1”是正在打造的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目前已入駐企業將近60家。“2”是設立兩個服務中心,即跨境服務的數據評估中心、跨境數據的全方位服務中心,爲相關企業在數據指導、評估、備案等方面提供全過程指導。“3”是促成三個制度,即跨境數據流動規定、分級分類管理辦法、跨境數據操作指引,爲跨境數據流動提供製度型保障。

下一步臨港將聚焦跨境數據的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圍繞“三個加快”服務各類企業更便利地推動各自跨境數據業務發展。

一是加快跨境數據的一般數據清單和重要數據目錄的編制。目前,已基本編制完成智能網聯汽車車輛遠程診斷、公募基金市場投研信息、跨國公司集團管理、生物醫藥臨牀試驗和研發等20個場景的跨境流動分級分類的首批清單目錄,在完成論證後將於近期對外發布。

二是加快對接DEPA、CPTPP等高標準經貿規則,探索建立跨境電子發票互操作平臺,試點數字身份跨境互認,擴大電子提單應用場景。推動建設區塊鏈跨鏈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參加國家航運貿易數字化試點。

三是加快跨境數據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包括加強數據跨境流動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型海纜登陸站和直連海纜建設。探索開展國際離岸數據業務的功能型數據中心建設,加快發展國際數據雲服務、算力服務、離岸數據外包等數據產業新業態。打造數據跨境流動公共服務平臺,設立臨港新片區數據跨境服務中心,爲企業提供跨境數據一站式服務,保障數據跨境安全。

科創中心建設

科技創新已成爲城市高質量發展關鍵引擎,上海未來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具體路徑,備受外界關注。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副市長劉多表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上海的重大戰略任務。上海將重點做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強化前沿新興領域和未來產業的佈局。聚焦細胞與基因治療、合成生物學、腦機接口、量子科技、Web3.0、AI4S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搶抓佈局、加快突破,形成新質生產力。

其次是,建好用好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好在滬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羣、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以及科技領軍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

三是深化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重點是建好用好負責人才遴選管理和跟蹤評價的運行管理機構;實施支持優秀青年科學家開展高風險高價值科學研究的人才計劃;提供以五年爲週期滾動實施,不進行年度考覈的長期穩定支持;營造全社會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良好氛圍。同時我們將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今年基礎研究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將達到11%左右。

四是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重點產業鏈薄弱環節,加快構建風險和利益共擔機制、全鏈條加速機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完善行業、企業出題機制,優化“揭榜掛帥”“賽馬”等實施路徑,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攻關。

五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抓好高質量孵化器建設。今年將圍繞人形機器人、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啓動新一批高質量孵化器建設工作。同時將加快設立上海市科創引導基金,培育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六是加快科創中心承載區建設。推進張江高新區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高標準建設“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

七是構建開放創新協同網絡。紮實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推動G60科創走廊高質量發展。發揮上海國際化優勢,支持好服務好國際科技組織、各國創新主體來滬在滬發展。

高校科研轉化

與此同時,上海高校資源雲集,如何發揮高校科研優勢,更好地服務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科技進步,也成爲外界關心的核心問題。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表示,“跟跑”“並跑”“領跑”三個詞來回答。

“跟跑”指的是高校科研經費,特別是穩定性經費的增長速度,要跟上當前科技的發展速度和方式。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穩定性科研經費增長相對緩慢和競爭性科研經費比例過高的問題。過多的競爭性經費,勢必會讓科研從“目標導向”往“項目導向”轉變,

其次,“並跑”指的是高校要和企業深度融合、並肩作戰,形成“強耦合”,手拉手並肩前行,跑出加速度。這其中一要找準切入點,對目標要有高度的共識;二要突破傳統的人事機制,讓老師能夠兼顧前沿研究與產業落地;三要各展其長,老師負責解決科學問題,企業負責工程驗證與迭代,縮短創新週期,提升創新效率;四要有較爲彈性的成果共享機制,充分激發雙方的活力。

“領跑”指的是要準確定位科技制高點,合理佈局引領科技創新進程。找制高點不僅要盯着全球科技領域的熱點與空白點,也要結合國情,關注冷門與短板。另外,高校還要持續加強人才引育,形成涵蓋戰略科學家、頂尖科學家、青年科學家的人才梯隊。同時,不斷調整和優化學科佈局,順應科技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