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防汛抗旱|他們是“主心骨”——安徽歙縣防汛一線基層幹部羣像掃描

(原標題:聚焦防汛抗旱|他們是“主心骨”——安徽歙縣防汛一線基層幹部羣像掃描)

入梅以來,持續強降雨致安徽省黃山市歙縣28個鄉鎮全部受災。記者近日多次進入受災嚴重的紹濂鄉嶺口村、小溪村、古祝村等地採訪,記錄下部分基層幹部在防汛救災工作中的點點滴滴。

6月27日中午,屋外的雨時大時小,下得讓人心焦。

在嶺口村村委會,餘建一邊吃泡麪,一邊接打電話。餘建是紹濂鄉黨委副書記,嶺口村是他負責的聯繫點,6月20日凌晨,他就趕到了嶺口村。

嶺口村是紹濂鄉人口最多的村,山洪導致房屋、道路、田地等嚴重受損。“這些天都沒回過家,頭幾天主要是搶險、轉移安置羣衆,現在主要忙清淤、搶修道路、修復自來水管道等事情。”餘建說,洪水造成的損失很大,後續工作非常多。

餘建隨身會帶一小袋餅乾、一根手機充電線。“今天還好,能回村裡吃口泡麪,有時候沒時間,餅乾、麪包最方便。”餘建說,不光是他自己,村兩委班子包括駐村工作隊的同志都是這樣,幾乎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村裡的搶險救災上。

短短一週時間,餘建已經穿壞了一雙雨靴。“災情面前,有很多素不相識的人到我們村來搶險救災、捐贈物資,有的都顧不上吃一口熱飯。作爲本地的基層幹部,我們更應該盡職盡責。”餘建說。

6月27日上午,在小溪村村委會救災物資領取點,聚集了不少村民。

“你們要做得仔細一點,領過的要劃勾。”項克明有點着急,用當地方言與負責發放救災物資的村民組長溝通。口袋裡,手機不停在響。

54歲的項克明是小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瘦,是項克明最明顯的特徵。厚厚的鏡片上總有一層薄霧,雨衣明顯不合身,鬆鬆垮垮。

6月27日,項克明(右一)和志願者安排村民領取救災物資。新華社記者陳尚營 攝

“我也不是一直這麼瘦,最重的時候有104斤。”項克明說,去年9月他做了肺癌手術,“現在估計也就90斤了。”

在村裡走訪,村民們都誇項克明做事情負責任,而且脾氣好。

“人多聲音雜,我剛纔就是說話聲音大點兒,不算髮脾氣吧?”項克明笑。他解釋道,物資發放的事情要特別細緻,搞不好就容易有矛盾,“本來村民家裡受災了情緒就不好,要理解他們。”

村民畢彩蓮住在村裡的安置點,提到項克明,她豎起大拇指:“天天操心村裡的事,其實他家裡也遭災了,顧不上。”

項克明家裡開了一個小賣部,被洪水淹了一米多深,不少貨物被沖走,電視機、沙發等家裡值錢的東西都被水泡了。“店裡有點現金,也不知道被水衝到哪兒去了。”項克明無奈,他沒時間去找。

水退之後,家裡的淤泥有三四十釐米厚,“都是老婆在家裡慢慢清理,我沒時間幫忙。”項克明說,全村有800多人,很多事情要處理,這幾天都是晚上十一二點到家,回家倒頭就睡,“老婆有意見也正常,所以她說我兩句,我從不頂嘴。”

說話間,有人來捐物資,項克明趕緊迎出去。

程樹芬在小溪村長大,目前在黃山市屯溪區做生意。她和朋友把被子、牙膏牙刷、大米、消毒液等價值近兩萬元的物資送到村裡。

“我特別佩服項書記,瘦是瘦,但是是村裡的頂樑柱。”程樹芬說,有項書記在,他們在外的村裡人都很放心。

因本輪強降雨導致多處山體塌方,進入古祝村的道路一度被阻斷。“剛開始那兩天,村裡斷路、斷電、斷水、斷通信,我們村幹部特別着急,一邊在村裡組織搶險自救,一邊想方設法與外界聯繫。”古祝村黨支部書記王玉芳說,大家都顧不上休息,也顧不上家裡的事,直到道路搶通,大家才稍微鬆了口氣。

一名古祝村村民說,村幹部就是村裡的“主心骨”,大家有啥事都找他們幫忙。

村裡很多年輕人在外工作,洪災發生後,他們想和家裡的老人聯繫,不光是打電話,還想接通視頻看看。王玉芳便在微信上廣而告之:“在外的村民想和家裡老人聯繫的可以和我說,我儘量讓你們一一視頻。”

在這些基層幹部的工作清單上,轉移安置、物資供應、淤泥清理、防疫消殺、災後重建……太多的事情需要處理。在他們的心裡,自己累點沒關係,最緊要的是要儘快幫助村民們渡過難關。(記者陳尚營、屈彥、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