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幫忙資金”給基金帶來的風險

剛剛過去的5月份,國內基金市場尤其是ETF基金陣營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月全市場上市交易的10餘隻ETF產品,整齊劃一地在上市當天產生大幅贖回,隨之全部產品當日份額快速縮水,許多ETF上市當日贖回規模超過1億份,更有產品一天贖回份額占上市總份額比例近50%,甚至贖回份額佔比超過80%的也不鮮見。對於這一現象,衆多專業人士分析指出,它是基金產品中的“幫忙資金”的騰挪與作怪所導致的。

所謂“幫忙資金”,就是指在基金公司需要援助時願意出面助力或者救場的“熱心”資金,它們來自於券商、銀行、保險等銷售機構或者市場大戶,中間還有資金掮客的牽線搭橋。

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對於“幫忙資金”,基金公司既要提供減免贖回費用的特殊安排,還要給予數額不等的對價報償,少則認購費用的2%—4%,多則達到8%—10%。

基金公司之所以願意承受“幫忙資金”的漫天要價,主要是後者能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時間窗口協力助跑。“幫忙資金”會出現在各種類型的基金產品身上。大型基金產品需要“幫忙資金”裝飾門面,中小基金產品更需“幫忙資金”站臺助威;在順週期情形下基金公司需要“幫忙資金”錦上添花,逆週期的市場境況下更需“幫忙資金”雪中送炭;不僅開放式基金對“幫忙資金”趨之若鶩,封閉式基金也對“幫忙資金”躍躍欲試;不僅貨幣基金會面向“幫忙資金”敞開懷抱,股票基金更是會爲“幫忙資金”張開雙臂。

管理層爲基金產品設定必要的門檻以及足量的技術支持,目的是增大基金公司投資支配能力以及風險化解空間,同時重點增加ETF的供給也是爲了加大市場穩定的籌碼,但如果基金公司誤讀甚至曲解政策的良苦用心,將優良的工具劣態化配置,只能是在損害自己的同時,也必然戳傷更多的無辜者。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支付給“幫忙資金”的對價完全來源於自有資金,財務壓力隨之增大不論,也勢必對自身的資產配置和投研能力建設產生“擠出效應”;不僅如此,因“幫忙資金”屬於無風險投資,基金經理也不敢貿然動用,倉位管理上只能保持低位狀態,由此也可能錯過最佳投資配置與盈利窗口;此外,“幫忙資金”的贖回也會引致基民的集體跟風,最終基金公司也難逃清盤的厄運。

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由於處在不利的信息位置,且“幫忙資金”所製造的只是虛假繁榮,結果也勢必導致基民對標的產品的誤判,投資者買進基金之日可能就是徹底套牢與忍受虧損的開始之時;另一方面,“幫忙資金”申購ETF產品,也必然攤薄基民的投資收益,而且基金公司支付給“幫忙資金”的對價費用最終也是來自於基民所支付的管理費或者盈餘收益,基民利益受到“幫忙資金”的直接或間接的攫取;此外,因“幫忙資金”不會長期持有基金份額,更多是在上市後迅速離場,這會對基金淨值產生較大沖擊,最終買單的還是普通投資者;即便是一些持有期限略長的“幫忙資金”,也會利用股指期貨與融券手法進行做空,以達到止損與獲利的目的,相較而言,普通投資者手中沒有任何對衝工具,完全處於不公平的地位。

最後來看對市場的負面影響。來得快、跑得也快是“幫忙資金”的最明顯特徵,資金閃進、閃離的作用下,基金市值快速膨脹與萎縮的背後,是二級市場始終等不來增量資金的注入,即便是少量可以供基金經理建倉的“幫忙資金”,也在時刻準備着溜之大吉,而且“幫忙資金”大手筆贖回所產生的“羊羣效應”也勢必令市場慘遭“失血”之痛,股票市場的穩定性因此大打折扣。